抗過敏藥物,您會正確使用嗎?

春季,當人們享受著氣溫回暖,百花爭艷,一片生機盎然的愜意時光時,有些人卻因受到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濕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困擾而湧向醫院。此時抗過敏藥物開始「粉墨登場」。而面對臨床上琳琅滿目的抗過敏藥物,如何做到提高藥效、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合理的選用藥物呢?

抗過敏藥物可分為抗組胺藥物、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鈣劑、免疫抑製劑等。一些中藥如甘草、黃連、柴胡等也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而維生素C與輔酶Q10也可用於抗過敏的治療。

抗組胺藥物是最為常用的抗過敏藥物,適用於Ⅰ型過敏反應,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一代抗組胺藥物有撲爾敏、賽庚啶、苯海拉明、異丙嗪等。其鎮靜與中樞神經不良反應較為明顯,服用後會出現嗜睡、乏力、反應遲鈍等癥狀,用藥后應避免駕車、精密儀器操作、高空作業等。此類藥物還有抗膽鹼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腎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應慎用。二代抗組胺藥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阿斯咪唑、特非那丁等,此類藥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大為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咪唑、特非那丁有少見的嚴重心臟毒性,可引起致命性的心率失常,特別是與酮康唑、伊曲康唑及紅霉素等合用時,上述不良反應會加重,應當重視。三代抗組胺藥物有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輕,抗過敏作用更強。

Advertisements

此外,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又稱肥大細胞穩定劑,主要有酮替芬、色甘酸鈉、色羥丙鈉等,常用於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療。此類藥物毒性甚微,較為安全,但起效慢,一般在連續服藥1-2周後起效,故需耐心、規律服藥,不可隨意間斷。

另外,鈣劑可增加毛細血管的緻密度,降低其通透性,從而減少滲出,以緩解過敏癥狀。一般用於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常用藥物有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

還有,免疫抑製劑可抑制機體異常的免疫反應,目前廣泛應用於頑固性外源性過敏反應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一些中藥則通過穩定肥大細胞、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抗過敏。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C與可清除自由基的輔酶Q10則是通過保護細胞,從而減輕或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

Advertisements

在選擇抗過敏藥物時,首先應對症用藥,如寒冷性蕁麻疹首選賽庚啶,偏熱性蕁麻疹選用羥喹;急性過敏反應選用起效快的抗過敏藥物,慢性過敏反應選用安全性高的抗過敏藥物。用藥時需注意,白天宜選用無鎮靜作用的抗過敏藥物,晚上睡前選用具有鎮靜作用的抗過敏藥物。因病情需要而聯合用藥時,在癥狀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藥物,而應逐個逐漸撤葯。

連續服用同一種抗過敏藥物不宜超過一個月,否則會因長期用藥導致藥效下降,產生耐葯,同時藥物毒副作用會不斷累積。

在服用抗過敏藥物后,癥狀未改善或癥狀加重時,不宜加大劑量用藥。由於抗過敏藥物本身可能有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葯疹、強的松可致濕疹型皮炎等,故在服用一種抗過敏藥物無效時,應當換用其他作用機理不同的抗過敏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抗組胺類藥物可抑制皮膚對組胺的反應,對於擬做皮試反應如青霉素皮試的患者應在皮試前48小時停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