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好?還是公立好?

國外最棒的學校大多是私立學校。

在英國,貴族私立中學伊頓公學以"精英搖籃""紳士文化"聞名世界,曾造就20位英國首相,培養出詩人雪萊、經濟學家凱恩斯,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等名人。與其齊名的哈羅公學以「紳士和精英教育」揚名,英國首相丘吉爾、約旦國王海珊,著名詩人拜倫,均在此就讀。這兩所私立學校成為英國王室、政界、經濟界精英的培訓之地。

在美國,高校排行前20名全部是私立學校,角逐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前三位置的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均為私立研究型學校;在孟加拉國,民辦教育甚至佔了九分天下。

與國外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國內有一種聲音:「進不了公立學校才到私立學校」。國內家長普遍認為公立學校才能代表教育的正統。

Advertisements

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麼國外的私立學校如此受歡迎?

在國外,私立教育,是與「精英教育」「貴族教育」畫等號的。上層社會將私立學校視為精英的搖籃,貴族的成長之地。

國外的私立學校入學審查嚴格,精心挑選出綜合能力強的優質學生。遵從孩子天性,讓孩子接受全面的教育,囊括學習、體能訓練、禮儀風度、性格訓練,讓孩子從意志品質、行為舉止、思維上得到最優質的訓練。

英國的私立學校普遍採用小班教學,有效保證每一位在校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完善的管理和照料,並配備個人導師;針對師資條件、地區特點以及孩子特點的不同,設立特色課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掘孩子身上的優勢,全面培養孩子。

私立學校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除了學業上的進步,更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社會經驗的積累,讓孩子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發展自己,適應未來社會,當他們走出校門時,有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Advertisements

小班教學、特色課程以及實踐活動的設立,需要高昂的學費來支撐,重視教育投資的父母,只要有能力,就會選擇讓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

在國內,私立學校也越來越受到有先進教育思想的家長關注。一部分經濟條件不錯,希望孩子可以接受優質教育的家庭開始將目光投向私立教育。但這樣的家長依舊是少數,更多家庭會從公立學校中篩選排名靠前的學校,或者將目光投向國際教育。

何為國際化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一些非經濟領域的全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經濟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濟體制改革帶動教育體制變革,當經濟全球化成為現實與必然,教育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必然成為大勢所趨。

「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經濟全球化把世界連成了一體,教育國際化既是一種客觀的必然趨勢,也是一種國際性的普遍現象。

培養「國際人」成為世界性人才戰略潮流,也成為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什麼才是當今世界需要的「國際人」?

應該是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開放思維,懂科技、通外語、會經營、善管理,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擁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人。

著眼於培養國際化教育需求下的「國際人」,出現了很多國際課程,其中IB課程、AP課程和A-Level課程是公認的各具特色的優秀國際課程。

AP課程和A-Level課程主要提供大學預科課程;IB國際課程,提供連續統一的從小學到大學預科四大項目的國際教育,四大項目各自獨立又互為一體,采各國教育之長,創新突破,自成體系,不受國家政府的干擾與控制,成為私立學校的最理想的選擇之一。

IB課程致力於通過提供綜合性的、全面均衡的課程,幫助學校儘力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繫起來。重視發展學生智能,提高學生成績,強調培養學生具有國際間相互理解的意識和公民的責任心,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決斷力和同情心的思想者、終身的學習者,成為一個珍視人類和平、友愛,尊重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在國際國內事務中有見識的積极參与者。

IB課程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獲得IB課程成績,不僅可以申請英國大學,還同樣可以申請如美國、澳洲、加拿大等世界上100多個國家上千所學校。

國內擁有IB課程的學校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這樣的學校越來越得到一些對教育有所研究的家長的重視。

在教育資源如此豐富的今天,如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是我們應該不斷思索的問題。

隨著私立學校漸漸走進部分有著先進教育理念的家長視野,教育國際化逐漸列入高收入家庭選擇之列,私立國際化教育已成為教育有識之士的最佳選擇之一。

但是,私立國際化教育一定都適合中國孩子嗎?

什麼是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

近些年,讓孩子出國接受教育似乎成了家長圈裡的一種風尚,有些對教育缺少正確認知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到西方才會學有所成。結果學來學去,很多人只學到一點兒皮毛,反倒把自己的東方文化基因給丟了,成了「香蕉人」,不東不西,不中不洋。

哪裡出了問題?

家長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我們的孩子首先是中國人,東方人。東方人就離不開東方文化的基因,不能因為國際教育丟了東方文化的根。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趨同」越來越明顯。東、西方差異似乎在逐漸模糊。但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本質上決定了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存在差異。

東方文化緣起於道性思維。《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謂「道」,是宇宙內在生命演化的規律和原理。道性思維包含著宇宙哲學、社會哲學、人生哲學,是顧全整體的思維,是統領性思維,自上而下、由總及分地認識問題。強調對事物本相的認知,避免被表現、假象分散精力或迷惑。

西方重術,強調技藝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其科學技術發展飛快。科學,強調存在內容的真實性和可實證性,運用辨別、觀察、歸納、抽象的思維認知模式。儘管科學已經能夠讓人類看到極其微小的物質粒子形態以及他們的運動軌跡,但科學無法證實的現象依舊很多,尤其是與情感、心理變化、情緒等相關的,只能依靠感知來證明存在的現象。科學實證法的局限性,恰恰可以用體證補足。

以道馭術,立足於東方文化,將教育與世界接軌,融合中西方教育所長,這才是適合中國孩子發展的優秀的教育。

高中以前,孩子的價值觀尚未形成,不主張家長急於把孩子送往國外。先讓孩子在本土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再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才有助於孩子在精神上健康成長。就像嬰兒初生時成長的關鍵期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孩子價值體系形成的關鍵時期也離不開本土文化的滋養。

初中階段,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國——孩子真正的誕生之地,讓孩子在自己的「主場」,遵從孩子的天性,與自然萬物連接,獲取生命成長所需的五大營養。當孩子的行為、情緒、思維都處於最佳狀態,學習和教育的通道也就真正打開了。孩子的價值觀不斷重構和優化,逐漸形成正向、完整的價值觀,從而成為一個思維上獨立的人。

好的教育是孩子發展的脊樑。如何為我們的孩子選擇一種最適合的教育是所有家長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但是,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機會接觸到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夠承擔得起教育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足夠的膽量來做中國新式教育的「嘗鮮」的第一人。

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是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培養、讓孩子擁有國際視野的私立國際化教育,更是符合孩子天性,連接東方文化基因的道性的教育。東方基因提供給孩子源源不斷的血液,國際教育給予孩子開闊的視野和思維,私立教育給予孩子處事的綜合能力,因此,適合中國孩子的應該是連接東方文化基因的國際化教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