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6)

周末,打卡,繼續……

《素問 陰陽離合論篇》(6)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Advertisements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中中(雩+重,讀中,打不出來),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翻譯如下:

黃帝問: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太陽屬陽,月亮屬陰,大小月份三百六十天就成為一年,人的身體也和這些相對應。但人體內的手足太陰等三陰、手足太陽等三陽經脈,與天地一陰一陽的道理不相符,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陰陽,如果能數出十種,就可以推算出一百種,如果能數出一千種,就能推算出一萬種來。從一萬種再向下推,就多得數不過來了,然而它最要緊的只有一個,就是陰陽對立統一這一規律。

Advertisements

天在上覆蓋、保護,地在下承載、滋養,萬物才得以產生。萬物還沒有露出地面的,叫做陰處,屬於陰中之陰;剛剛露出地面的,屬於陰中之陽。陽氣給了萬物以生機,陰氣賦予了萬物以形體。所以,萬物的萌芽需要春天,生長因為夏天,收穫因為秋天,閉藏則因為冬天,如果這些常規被打破,天地四時間的陰陽之氣就會閉塞不通。陰陽的變化規律,對應在人身上,也是可以由已知推算出未知的。

黃帝說:我希望聽一聽人體三陰三陽的分與合。

岐伯曰:聖人面向南方站立時,身體前面叫廣明,屬陽,後面叫太沖,屬陰。太沖的下部,名叫少陰。少陰的上方,名叫太陽,太陽經的根基起點是至陰穴,位於小趾末端外側,終點在命門,也就是眼部的晴明穴,被稱作陰中之陽。身體中部以上,叫做廣明,屬陽,廣明下面則屬陰,叫做太陰。太陰的前面就是陽明經,陽明經的根基、起點在厲兌穴,位於次趾末端內側,被稱作陰中之陽。與足厥陰肝經相為表裡的是少陽經,少陽經脈的根基、起點在足部小次趾末端的竅陰穴,被稱作陰中之少陽。所以,三陽經脈的分與合就是:太陽經脈的陽氣是向外發散,陽明經脈的陽氣則是閉闔蓄藏,而少陽經脈的陽氣在表裡之間,陽氣可出可入,就像門戶可以開關。這三條經脈,不能失去規律,要讓它們聯繫緊密才不致浮散,如果能做到這點,三陽經脈就可以叫做一陽。

黃帝說:我希望再聽聽三陰的道理。

岐伯曰:人體在外的屬陽,在內的屬陰,那麼經脈中在內的自然就是陰了,太沖的下部,名叫太陰。太陰經脈的根基、起點在隱白穴,位於大趾末端內側,被稱作陰中之陰。太陰經脈的後面,是少陰經脈。少陰經脈的根基、起點在湧泉穴,位於足心,被稱作陰中之少陰。少陰經脈的前面,是厥陰經脈。厥陰經脈的根基、起點在大敦穴,位於大趾末端外側,因為純陰無陽,被稱作陰之絕陰。所以,三陰經脈的分與合就是:太陰經脈的陰氣是向外發散的,厥陰經脈的陰氣是深藏閉闔的,而少陰經脈的陰氣位於表裡之間,就像門軸,是太陰經、厥陰經表裡出入的關口。三陰經脈的這種分與合的規律,也必須保持正常,聯繫緊密而不是沉下虛衰,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三陰經脈就可以稱作一陰。

陰陽氣血,往來不息,一段時間就可以在身體里運行一周,氣在里形在表內外相成,所以與天地間的陰陽是一致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