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華容「吃常火」:十幾張流水桌子 一道頭菜

華容的酒席土話稱之為「吃常火」,取義估計是「常年紅火」的意思。

「吃常火」的沒有特別的講究,誰家有婚喪嫁娶,都會喊上廚子做酒,這是我們華容老家的習俗了。「吃常火」一般都是流水席,八張或者者十張桌子一鋪,親戚朋友鄰居一窩上來,先搶到位置的先吃,沒有位置的就等到下一輪。禮儀也沒有特別的規定,因此各個方面都很隨意。桌上擺盤也不像大城市那麼講究,碗筷隨便擺在桌上,但隨意起來也有隨意起來的好。華容「吃常火」講究實在,即使位置、環境等方面做的不怎麼樣,但如果味道好吃了,大家也不會說什麼,還是認為做得好。

華容「常火」有一個特色菜,稱之為「頭菜」。頭菜是由「魚肚」,也就是油炸肉皮、酥肉、木耳、魚丸子、瘦肉、雞蛋卷、芹菜等組合而成,素菜少,葷菜多,一下子滿足整桌子人的口腹之慾。因為是第一個端上來,份量又大,所以稱之為頭菜。不同的廚師子做的頭菜也不一樣,但是酥肉和魚丸子和木耳這三樣基本上都有。在華容的酒席里,有很多特色菜是獨有的。譬如「扣魚」。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扣肉,但是扣魚好像只有在我們華容和周邊一些地方有。現在去吃「常火」,我最喜歡吃的菜是粉蒸蘿蔔絲,細膩的糯米粉拌上潔白晶瑩的蘿蔔絲,吃起來清爽甘甜,吃完,嘴裡留下的是絲絲甜味。

Advertisements

以前我不太覺得,現在越發感覺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對吃肉這件事有著特殊的情懷。以往,在老家看廚師起酥肉和扣肉,鍋里放上滿滿一鍋油,五花肉上裹上由雞蛋和麵粉調成的糊,炸出來的酥肉金燦燦的。在筲箕里擠成一堆,看得人垂涎欲滴。但咬上一口,沒咬到瘦肉,油蹦出來,灑上一臉,滿口都是豬油味,食慾就減去一大半了。但是老人家似乎都很喜歡,每次有肉吃的機會,都會盡量抓住機會,越是肥的越喜歡,我父親就特別喜歡吃大塊的肥肉,特別是扣肉。小時候,家裡來親戚,父親給我錢去買肉,也是叮囑了又叮囑,要買肥一點,如果是瘦肉多了,會覺得買虧了。

對於吃慣了肉和各種風味的城裡人來說,對肉沒什麼特別的感情。但是在農村,大部分人還是捨不得,做菜還是以自己家菜園子里栽種的蔬菜為主,除了有客人來,才會去街上,割點肉藉機打一下牙祭。所以在小的時候,如果聽說那個親戚家有「常火」吃,對我們來說,是很開心的事,大人們也不例外,可以藉此好好吃一頓。平時對油脂的匱乏,應該就是父輩們對肉類深厚感情的來源吧。

Advertisements

吃慣了肉食的人,琢磨著去吃野菜吃素,但長期缺少油葷的人卻覺得有油葷的東西是這個世上絕佳的美味。小時候聽到有「常火」吃會高興很久,現在我們吃「常火」也沒有了什麼特別的感覺,常常是吃兩口了事,但是長輩們不一樣,我叔叔就是如此,他會對每一次的「常火」都作出認真的評價,覺得這個菜應該怎樣做更好,哪個菜還缺了一點什麼,他們對食物有一種天然的尊重。

食物從父輩們的土地里長出來,卻被另外一部分人消費;尊重它的人難以享用它,經常享用它的人卻不懂得尊重它,這也許就是這世界上最原始的不公平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