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7)直哉史魚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註釋】(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3)卷:同「捲」。

【譯文】孔子說:「正直啊史魚!國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樣鯁直;國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樣鯁直。」「君子啊蘧伯玉!國家政治清明,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他就閉口不言辭官隱退。」

【簡評】有一句話,叫「伴君如伴虎」,這是千百年來專制體制下為人之臣的心態的生動寫照。因言得禍,輕則遷徙流放,重則誅滅九族。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吧,專制體制的政治面貌,總是「一花獨放」,萬馬齊瘖。但在這樣的黑暗中,有時也會出現一點亮光,一點溫熱,史魚恐怕就是其中的一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史魚,算得上是一個「為民請命」的人。

Advertisements

史魚以正直敢諫著名。據西漢·孔安國《孔子家語·困誓》載:衛靈公的時候,蘧伯玉有才,靈公不任用,彌子瑕無德,靈公反而用之。史魚多次進諫,要求啟用蘧伯玉,罷免彌子瑕,但靈公就是不採納他的建議。史魚將這件事當成了一塊心病,認為沒有完成就是自己不稱職。因此,生病將死的時候,他給兒子留下遺命:「我在衛國做朝官,沒有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這是我做臣子的沒有扶正君王啊!生前不能正君,死後就不能成禮。所以,我死後,你將我的屍體陳放在窗下,不要出殯,我要用我的屍體來勸諫君王。」他兒子按照他的吩咐做了。靈公來弔唁史魚時,見到他的屍體陳放於窗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原因。他兒子如實說了,靈公驚愕得容顏失色,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於是,命令以上禮殯之。回到皇宮后,靈公馬上採納了史魚的諫言,任用了蘧伯玉,疏遠了彌子瑕。

Advertisements

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後,感慨道:「古之烈諫之者,死者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尸諫,忠感其君也,不可謂直乎?」

死了還要以屍體來諫國君,確實是忠直感人!

蘧伯玉與孔子有很深的私人友誼,孔子幾次到衛國,都住在蘧伯玉家裡。在孔子所看重的人中,除了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就是這衛國的蘧伯玉了。蘧伯玉為人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勇於改過,富有自省精神。有一次,蘧伯玉使人到孔子那裡,孔子問:「夫子(指伯玉)何為?」對 曰:「夫人慾寡其過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贊伯玉之德,亦贊伯玉其使者。《淮南子·卷一原道訓》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確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於改過的人。

關於蘧伯玉,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當時衛國的君主衛靈公,有一位賢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衛靈公與夫人坐在屋子裡閑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這聲音越來越清晰,這馬車自然也越來越近,眼看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不見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麼一小會兒,馬蹄的踢踏聲,車輪的吱扭聲重新又響了起來,聽起來那車已過宮門而去。

衛靈公很奇怪,說這是誰的車啊,怎麼這麼怪?他的夫人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衛靈公越發的奇怪了:「夫人,你門都沒出,怎麼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車子呢?」夫人答道:「我聽說,為了表達對君王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更不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朝廷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裡就不遵禮節,駕車賓士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

衛靈公不信,派人暗地查訪,才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正是蘧伯玉。衛靈公又來到夫人那裡,騙夫人說:「夫人,我派人查過了,那個人不是蘧伯玉,這回你可猜錯了。」沒想到夫人聽得此言,取來杯子斟滿了美酒,跪下來朝著衛靈公拜了兩拜,慌得衛靈功連忙上前雙手攙扶,「夫人這是何意?」夫人說:「我這是恭喜大王您啊。我本來以為我們衛國只有蘧伯玉這樣一個出類拔萃的君子,既然昨天晚上那人不是他,那麼大王您就有擁有一位賢臣了,這正是國家之福,難道不值得慶賀嗎?」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國,遇見楚國的公子皙,公子皙對他說:「我聽說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將妻子託付給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讓他捎話;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將財物託付給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備,便可以託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這樣呢?」蘧伯玉說:「您不用再說了,我明白了。」兩人分手之後,蘧伯玉覲見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后,坐下來與楚王聊天,說著說著就談到了人才上。楚王問蘧伯玉:「你說哪個國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當然是楚國。」楚王一聽這個高興,可蘧伯玉接著往下說:「可楚國人才雖然多,但是楚國不會用人。」這下楚王不樂意了:「你這說的是什麼話?!」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您先別生氣,聽我慢慢說。伍子胥,是楚國人吧?結果背井離鄉投奔了吳國,在吳國當了宰相,發兵攻打楚國,把楚國兵馬殺個大敗,最後楚平王被鞭屍示眾,真是太慘了。釁蚡黃,也是楚國人吧?一樣背井離鄉去了晉國,晉國令其治理七十二縣,結果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百姓安居樂業。今天我在路上碰見了公子皙,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離開楚國,不知道要去為哪一國效力了。」楚王聽到這裡,恍然大悟,拉著蘧伯玉的手說:「若無先生之言,楚國又失去一位大才。」於是連忙派人快馬加鞭追回公子皙,並拜之為相。

能夠審時度勢,明知進退,這或許就是孔子認為他是君子的原因吧?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布,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