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學者的「開導式」家教

兩位學者的「開導式」家教

唐寶民

梁培恕先生是大學者梁漱溟的兒子,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曾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梁家的家風,是鼓勵小孩子與大人討論的,即「尤好與兒輩共語,恣之言,一無禁」;1944年春,梁漱溟續娶了妻室,有一天,他與新娶的妻室討論某件事,梁培恕在一旁聽到了,便插話進來發表意見,因此惹得繼母很不高興,繼母便用近乎訓斥的語言說道:「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梁培恕心中雖然不高興,但也沒有說什麼,過了十幾分鐘,又言談自如了。在整個過程中,梁漱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但事後,他卻忽然在梁培恕面前背誦起《論語》來,內容是:孔子主張父母死掉以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喪三年,但孔子的弟子宰我嫌守三年喪太長,問孔子是不是可以減為一年;孔子問宰我:「(父母死去還不到三年)你就穿著花緞子衣服、吃著大米白飯,心裡踏實嗎?」(「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宰我回答說:「心安。」孔子便對他說:「你心安,那你就那樣干吧。但是君子居喪,吃什麼東西都不會甘甜,居於任何地方也不會得到靈魂的安寧,如果你心安,那你就那樣干吧。」(「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接著,梁漱溟又背誦了子貢請去告朔之餼羊一段: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在第一個故事中,「孔子極重視禮樂,雖然如此,不反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第二個故事中,「孔子從這件事上看到的不是子貢有錯誤而是理解子貢的注重點和自己不同。」由此看來,孔子是很民主的,而梁漱溟之所以要給梁培恕背誦這兩段故事,其實是在結合繼母訓斥他的事開導他:做人不止於有度量、有寬敞的胸襟,更主要的是遇事自己動腦筋、有主見。可見,梁漱溟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是頗有民主作風的,梁培恕因此對父親的教育方式感悟道:「(父親)不獨斷、允許人依自己的認識去做他的事……近幾年我又有新悟:把民主看作取決於多數是很淺的理解、有偏差的理解。」

Advertisements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幼年時就特別聰明、記憶力特別好,看過什麼書幾乎不費什麼事就可以背誦下來。他的父親錢承沛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從小就引導他好學上進。九歲時,錢穆看完了《三國演義》,就能夠背誦了。錢穆那時經常到家附近的會館去玩耍,有一天晚上,他去玩兒時,他父親也在那兒,大人們聽說他能背誦《三國演義》,就讓他背誦,他張口就來,果然背誦出來了。於是大人們就紛紛誇讚他是神童,錢穆聽了以後,便有些沾沾自喜、滿臉得意之色,這一切都被他父親錢承沛看在了眼裡。第二天,錢穆隨著父親出門,走到一座橋上時,父親問他:「你認識『橋』字嗎?」他說認識。父親又問他:「橋字是什麼旁?」他回答說:「是木字旁。」父親又問他:「把橋字里的木字旁換成馬字旁,是什麼字?」他回答說:「是『驕』字。」父親又問:「驕字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他回答說:「知道。」父親便對他說:「你昨天晚上在會館的行為是不是就像這個驕字啊?」他聽了以後,便不再知聲了,原來,父親是看他昨天晚上小小年紀那麼得意,擔心他因此驕傲自滿,所以就用這個辦法來教育他,讓他以後不要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錢穆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裡,從那以後,再去會館時,便不再當眾背誦了,而是默默地學習。

Advertisements

梁漱溟和錢承沛兩位學者,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沒有進行乾巴巴的說教或粗暴地進行批評,而是找機會用開導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對我們依然有啟發意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