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柳成蔭,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就了中國

在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他叫做「聖薩爾瓦多」的地方登陸,這次登陸在無意間開啟了中國人口大爆炸的序幕。

哥倫布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世界人口大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曾經這句豪言壯語響徹神州,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時至今日,我國的人口總量仍居世界第一,龐大的人口體量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為我國成為全球性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有文明開始,我國的人口就開始了持續而漫長的增長。除去戰亂影響,人口基本都在增長,遇到「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等這樣的大一統局面人口能出現一個大的高峰,但是縱觀人口的增長趨勢、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有著一個極限峰值,這個數值始終無法突破6000萬。

Advertisements

但是,人口的瓶頸在明朝之後開始逆轉,至明朝滅亡人口一度接近兩億。但是隨著明朝覆亡,人口再度遭遇巨大損失。

清朝作為中國大地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讓國人又愛又恨的存在。清朝在維護疆域,保障巨大戰略空間上做出了堅實努力,同時在人口保有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改朝換代的戰亂,至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到1億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達到2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超過3億;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億,形成中國人口發展的又一個高峰。

同樣是封建王朝,明清為何會有人口的劇烈膨脹,尤其是清朝,是什麼原因讓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這樣的人口奇迹,誰應該為人口的「爆炸」負責?

Advertisements

促成明朝人口大增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高產作物的引進。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后,美洲開始被歐洲殖民者劫掠,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開始在全世界傳播,最終通過南洋商人的「偷渡」進入中國並迅速擴散。

以玉米為例,1531年出現在廣西,到明朝滅亡已經推進到黃淮流域。清朝繼承這一基礎,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除玉米外,同時期土豆、紅薯、木薯等作物也紛紛落戶中國,這類外來作物的共同特點是適應性強且高產,特別是水土貧瘠的山地,使得可利用土地大量增加,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清朝統治者還著手改進農作制度,在溫度較高的兩廣兩江地區推廣雙季稻,兩廣地區「一年三熟」制度基本成型。這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保證了糧食增產。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常吃的玉米、紅薯、土豆都產自南美洲,正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這一舉動,在無意間開啟了中國人丁興旺的大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