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探秘:從朱清時演講到尋找生命的麥克斯韋妖

去年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西校區報告廳作了「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的演講,講述了「如何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準確地講述真氣和經絡」,並認為「中醫的真氣和經絡是可能存在的」。這場講座的海報在網路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嘩然,甚至在某網路問答平台上引發了「真偽科學之爭」。朱清時教授在報告中特別提到了「麥克斯韋妖」,朱清時院士說:真氣就是為生命把門的麥克斯韋妖。

1871年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設計的一個頭腦實驗—麥克斯韋妖。他假設了一個密閉的容器,由一個沒有摩擦力的隔板分成AB兩部分,隔板上有個由妖魔控制的閥門。起初兩側溫度相同,當高速分子由A向B運動或慢速分子由B向A運動時,妖魔就打開閥門令其通過,反之,當高速分子由B向A運動或慢速分子由A向B運動時,妖魔就關閉閥門。久而久之,高速分子都跑到了B區,慢速分子都跑到了A區,於是這個封閉系統的有序性大大增加,而熵就大大減少了。

法國物理學家L.布里淵(L.Brillouin)1956年發表《科學與資訊理論》專著,從熱力學和生命等許多方面探討資訊理論,把熱力學熵與信息熵直接聯繫起來:由於容器是密閉的孤立系統,妖處於絕對黑體中,它是不可能看清任何東西的,當然也就無法分辨分子運動的速度和方向,系統只能繼續處於原來的平衡態中。除非外面提供光亮,它才有可能看清楚並正確控制閥門,從而增加系統的有序性並使熵減少,即熵減過程必須伴隨著能量的消耗。

麥克斯韋妖必須獲取信息和能量才能真正做熵減工作。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生命中起到這個麥克斯韋妖作用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真氣的說法感覺有點「虛」,畢竟真實的存在要能夠用實驗檢測感應得到才行。

網上回答了幾個問題:

問題1:人在睡覺時是否有可能意識進入了另一個維度空間?

不知提問者是不是看了《盜夢空間》,《盜夢空間》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瑪麗昂·歌迪亞等主演的電影。影片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影片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我很早以前就有過一個猜想,所有的生命身體中,都存在感應微觀量子的「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微觀量子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生命的熵減。

我的猜想中,遊離態量子比特正是這種麥克斯韋妖,或者說遊離態量子比特起的作用就是獲取信息(這裡還不包括能量,能量的獲取並不是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任務)。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時時刻刻都在感應著微觀量子,既包括外部的光量子,也包括已經存儲在生命體內的記憶信息(也是由體內量子比特序列組成)。平時就是這兩種微觀量子比特時時刻刻有相互感應,所以會時時刻刻產生對外部的信息獲取,同時也時時刻刻產生意識流。意識流就是遊離態量子比特對已存儲量子比特序列感應的信息獲取,獲取信息即量子塌縮,這一點可以參照彭羅斯的客觀還原意識流理論來理解。

彭羅斯認為,微管中存在著「精心編製」的量子計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蕩會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應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而當各態的質量和能量分佈不均時,會影響各自的時空幾何曲率,在量子引力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疊加態的波函數就會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時刻,微管中就產生了意識瞬間。而連續不斷的意識瞬間則彙集成了我們所稱之為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人在睡覺時,關閉了對外部量子的信息獲取,這時遊離態量子比特只能從已存儲量子比特序列獲取信息,即夢境生成。做夢,也是一種意識生成,只不過僅僅從已存儲量子比特序列獲取信息。

總之,一個認知基準就是,意識是一種信息,信息並不是物質,也不是什麼另一個空間,信息只是某種狀態,如自旋方向或者各種不同的序列。

問題2:如何定義「存在」?靈魂是人類想象出來的還是真的存在?

判斷存在的基準,就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共同認可。這是一個認知基準,可惜的是,傳統認知慣性,還在拿唯心或者唯物這樣的抽象觀念判斷存在。

存在,就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共同認可。

當然,抽象信息也有共識,但那不是存在,抽象信息共識可以認為是思維處理工具的組成部分。如數學中的概念,科學中的某種詮釋,以及宗教中的神,這些都是抽象信息的共同認可。但這些都不是存在。

存在,首先是人類個體的感應信息,同時又是經過群體共同認可的。

當然可以引出很長的文字,這裡按照這個認知基準來看靈魂,首先靈魂沒有群體性共同認可,即使真的有某些人說自己感應到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感應到了,主流群體並不認可,還有一點就是當今的引領主流認知的「科學共同體」也沒有這塊的共識,所以,靈魂不存在。

甚至,靈魂連抽象信息共識也沒有,可能在幾千年前的萬物有靈時期,那時有這種共同認可,但那也僅僅是抽象信息共識。

如果你非要說存在,那也不能從人類整體的角度說存在。就是這樣,幾百年前引力波對於人類不存在,但今天人類就認為引力波存在。存在,是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

判斷存在,唯一的基準就是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這不是哲學觀念,而是認知方法論的總結。

問題3:對於科學已經證明的事情又被科學一次次推翻,能不能說明科學的認知方式本身就不科學?

如果把科學當作永恆真理,那科學真的成了宗教。科學(嚴格的應該說成科學理論)的特徵就是可證偽性,可證偽性說明科學理論一定有局限性,是某種局部意義上的有效。

一個科學理論的核心,是感應信息,是經驗(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這是有局限的。比如狹義相對論,很多人將他的時空觀當作核心基礎,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狹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是兩個基本假設,即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

科學,最怕的就是拿抽象信息共識當作感應信息。愛因斯坦一直堅信自然界最不可思議的是人類能夠認識它的規律,他堅信隱變數的存在,就像今天我們會看到有一些人總是拿量子糾纏當作一個高維整體的兩個低維剖面那樣理解這種不可思議那樣,其實非常可笑。所有的存在,都是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

問題4:為什麼波粒二象性反直覺?

波粒二象性沒有任何反直覺,之所以有人認為反直覺,是因為還停留在把波粒二象性中的「粒」看作一種實體粒子。如果把微觀量子理解為不同的真空渦旋,那麼微觀量子的能量是彌散在無限的真空中的,而能量較為聚集部分的屬性可以認為就是量子的「粒子」性。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