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易陷入的6大理財誤區

誤區1:把理財當作有錢人的事

很多80后的爸爸媽媽,尤其是85后,掛在嘴邊的就是自己沒有錢。事實上,理財和你現在有沒有錢,真的沒多大關係。

理財,是幫助你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有足夠的錢,而不是你現在一定要有錢。國外的財商教育,要求孩子在18歲之前,就要開始為自己準備養老金,這是一個典型的「反例」:在沒有多少錢,也沒有其他負擔時,為自己以後最需要用錢的時候儲備。

沒錢不需要理財,「月光族」不需要理財,如同說,現在一個勁地糟蹋自己的健康,不去考慮健康問題,是一樣的謬誤。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因為自己暫時健康而完全放縱自己。

理財不是投資,它是讓你在開始積累財富的同時,為自己的未來目標進行規劃,與有錢沒錢沒有關係。

Advertisements

誤區2:以為買了點理財產品就是理財

現在很多朋友,開始玩「餘額寶」,開始會買航意險,買車險,就認為自己已經有保障意識,有理財意識了。

其實理財和買產品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直接。

有的中老年人,有病無病都亂求醫,喜歡輕信電視廣告,吃點營養品。但這並不是對自己健康的科學關注。買了點產品,就認為自己有良好的理財習慣了,實際上還差得很遠。

例如,前段時間流行的「餘額寶」類產品,無非就是讓你把自己的閑置資金不要放在銀行,只是買了一個貨幣基金,將自己的現金類資產進行了稍微合理的配置。網上很多人都在積極地長時間討論究竟是餘額寶好,還是百度百發好。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態,新的產品創新與互聯網的結合,使他們能夠很快看到賬戶的變化,這讓他們欣喜,進而提高對理財的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Advertisements

但如果因會買「餘額寶」而沾沾自喜,把這看作是理財的終極追求,就得不償失了。僅僅把收益從3%提高到4.5%,不能算什麼理財,因為他與人生的目標無關。即使長期4.5%,離長期戰勝通脹還差得遠,離我們所要面對的惡劣的經濟環境還差得遠。而且這種現金類理財產品的潛在風險也要去關注。

最終,還是要回到我之前所說的,理財以人生目標為導向,而不是以產品為導向。

誤區3:把理財變成職業訴求,光學不做

很多人和我溝通中,常常說,我就是想學學理財。理財當然是需要學習的。但有一些和我說要學習學習理財的朋友,過了兩三年,不斷地向我「學習」,一點行動都沒有。

理財是不是一種學習呢,以我對大多數家庭的觀察而言,這種想法沒什麼好處,反而會制約理財的成功。因為理財的學習,沒有任何美感,除非你決心成為一名理財規劃師,這是你的職業訴求。

學習理財,不像學習音樂可以放鬆心情,學習畫畫可以陶治情操,學習體育可以強身健體。理財的學習直指執行,一切不以執行自己的理財規劃為目的的學習,最終只能徒增自己的不安。

誤區4:年輕人不需要保障,不關注保障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因為保障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任何理財的執行方案,都要以人有充足的收入能力為前提。而人的收入能力,取決於非金融風險,取決於無法控制的意外因素,和金融沒有關係。

我們只要意識到有某些風險因素會使得我們的收入能力損失,進而影響到我們財務目標時,我們都有客觀的保障需求。

例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希望能夠將來給在農村的父母攢錢,讓他們能夠養老,因為他們的養老金不夠。

某種程度上,如果我收入能力沒有了,這個目標(為父母養老)不依賴我的收入能力存在與否,都客觀存在,於是我就有壽險保障的需求;

我的孩子剛剛降生,或者說我剛剛結婚,我要照顧另外一半,我就有要照顧另外一半的表達愛的需求;孩子出生了如果我的收入能力沒有了,孩子如何成長、如何接受教育?這是客觀的需求。這就是保障的真實需求。

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人有需求的時候,就應當去買保障,而不是有錢的時候,才去買保障。如果我們看透了這一點,保障的成本,是非常非常低的。例如大多數的西方家庭,都是以消費型保險作為自己家庭保障的核心配置。

這是一種社會進化的表現,保障的成本如此低,它的作用卻如此大,無論男女老少,都應當每時每刻去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客觀的保障需求。如果有了保障需求,就應該即刻投保,而不是拖延和等待。

誤區5:被人忽悠說保險越早買越好

保險不見得越早買越好,保險應當是我們最需要買的時候買,有需要的時候買恰到好處,也就是說當我們人生沒有負擔的時候,狹義的壽險是不需要的。

例如,小朋友不需要買壽險保障,因為他沒有收入,對家庭財務沒有責任,不會影響到其他目標的坍塌。

有人說,「越早買保險越便宜」,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顯然,如果小朋友能買保險,能買終生壽險,錢更加便宜,那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給小朋友投保呢,因為保險應該是有需求的時候再去購買。

什麼是有需求的時候?保險的需求,絕不是因為任何一個人生病的可能性大或者生病已經是事實了而有保險需求。

很多保險代理人都在說,保險不能等到有需要的時候才買,因為有需要你就買不到保險了,這是保險行業的一個最大的誤區。

今天有一個老人已經生了高血壓了,他需要買保險了,對吧,他就不能買了。

誰說生了高血壓的老人就需要買保險呢,如果生了高血壓的老人是比爾蓋茨,顯然他買不買保險無所謂。因為他的高血壓,是不會造成家庭財務緊張。

如果是一個經濟並不寬裕的老人,在他沒得高血壓的時候,和他得高血壓之間,就已經造成家裡的財務負擔了,為什麼在那個時候不買呢?

保險應該是在你有需求的時候立刻就買,也就是說,這件事情一旦發生所導致的風險,會造成家裡的經濟負擔時,都應當去買。

有的保險代理人朋友,邏輯不清晰。人不是因為已經生病而需要保險,人不是因為生病的概率大而需要保險,而是因為,我出險會對家裡的財務造成損失、造成負擔而需要保險。

當然,有可能現在因為保險進入中國的時間還短,很多的老年人即便是沒有生病,也買不到合適的保險。這是一個我們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必須去面對這個事情。這和「等到有需要買保險的時候就買不到保險了」這句錯誤引導的話,是兩回事。

誤區6:以為買了保險就是理財

有的朋友認為,買了保險了,就不需要理財了,只買保險就已經很好了,只關注保險就已經是有理財觀念了。

這是一個非常大誤區。事實上,如果一個家庭只買保險而不考慮其他理財手段的話,總有一天,他的保障也是不足的。我們的人生,真正給自己提供最大保障的,是我們自身的、家庭所積累的資產,尤其是金融類可變現資產的積累。

我們人生真正的保障缺口,是我們的保障需求,和我們整個人生所積累的金融資產之間的差額。

我們剛剛走上社會時,金融資產積累很少,保障需求可能還相當高,比如,剛剛買了房,欠銀行的錢,剛剛生了孩子要考慮孩子的教育金。這時我們可能沒有多少銀行存款,也沒有多少基金股票,這時中間有巨大差額,所以我們需要買保險,把差額補上。

如果我們僅僅買保險,而不去關注其他理財方式,就意味著我們金融資產的增長極為緩慢,甚至是負增長,總有一天我們的缺口越來越大,因為保障成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高,差額會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買了保險而不進行相應的理財,最終的結果是:把我們保障缺口無法彌補的時間,向後推移而已。

各位親,千萬不要再告訴我,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保險,無論如何在買保險的同時,哪怕一個月一千塊錢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都是要做的。哪怕五百塊錢都要開始做起來,這樣你的人生理財規劃才是完整的,才不會出現將來有一天發現保險白買了。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下方框內【最理財】關注我們,更多精彩內容即將奉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