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股東會的暗語

倪可誠:身為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集團的鴻海,在收購夏普、買下諾基亞品牌后,下一步會如何走出單純代工廠?

每年5、6月是台灣上市公司的股東會旺季。

一般台灣公司的股東會通常在上午9點準時召開,有些公司會選擇相對偏僻的地方召開股東會,例如某公司上班的地點是在台北市市區,但股東會召開的地點卻是在偏遠地區的工廠。合不合法?合法。但合不合人情?當然不合。但這樣做的原因,其實是希望少一點人參加,股東會可以儘快結束,不要節外生枝。

但有沒有公司不是如此?有。

台灣老牌企業集團台塑,創辦人就是宏達電(HTC)董事長王雪紅的父親—王永慶。台塑公司的傳統是,從不在早上開股東會,而是在下午,地點不選在偏僻地方,而是選在交通便利的總公司。

Advertisements

這是王永慶他們那一輩台灣老企業家的用心,認為公司是股東的,一年一次股東會,要讓股東方便來參加,讓股東知道公司經營的人在這一年做了什麼。在台灣社會的傳統中,這是基本的人情義理。

早年台灣公司股東會如此行禮如儀,但這些年,台灣股東會開始有些不一樣,過於精彩。有人獻花、獻吻,有人盛裝出席,有人鞠躬道歉;有些公司不只發盒飯,現場甚至還供應熱騰騰的食物;有些公司還會送股東自家品牌的手機、提供股東自家企業產品服務的優惠方案。

但有些公司的股東會,不但精彩,更已成為每年外界關注的焦點所在,例如鴻海一年一度的股東會。

鴻海股東會是觀察台灣科技業的窗口

6月22日,鴻海在台北土城總公司召開股東大會。只要翻開六月底的台灣財經新聞,不論你看的是什麼媒體,都會出現鴻海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郭台銘。

Advertisements

相較於其他公司的股東會,身為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集團的鴻海,其股東會已然成為台灣科技業的窗口,因為,從鴻海的眼中看到的世界,確實與其他台灣公司不同。相較於其他台灣電子業公司,鴻海與全球科技產業的呼吸步調更為一致,而這兩年,鴻海已不只是全球科技巨人身旁的配角。

2016年才過了不到一半,鴻海的動作是接連不斷。4月初,正式宣布投資入股日本顯示設備製造商夏普(Sharp),5月底,再傳齣子公司富智康與諾基亞(Nokia)舊團隊合作,從微軟手上買回諾基亞品牌與廠房的消息。

今年之於鴻海,顯然是極為忙碌的一年。

在這次股東會上,鴻海宣布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創下近九年來的新記錄。

台灣電視新聞還播出了一段股東會的現場訪問,一位鴻海小股東對著鏡頭說:「叫郭董不要太辛苦,明年股利不用配那麼多,今年買夏普花那麼多錢,(股東)要給郭董支持。」

已66歲的郭台銘,面對小股民遞出紙條提問身體健康狀況,郭台銘對台下的股東說:「鴻海股價不到新台幣200元,我不會退休。」在場的股東們以熱烈的掌聲表達他們的熱情支持。

這是鴻海股東會上的現況,股民已經習慣和郭台銘一來一往的互動。但今年的鴻海股東會上,還有一段外界較少注意的信息。

郭台銘眼中的未來

早在鴻海股東會召開之前,台灣各大媒體都提出他們對鴻海股東會的預期談話內容,其中包括了「三大問和九大題」。三大問包括鴻海併購夏普、鴻海買諾基亞、蘋果iPhone銷售看法;九大題則是下半年景氣、投資夏普、雲移物大智網(雲是雲端運算、移是移動裝置、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智能生活)+機器人、工業4.0、電動車、布局諾基亞、前進印度、蘋果合作狀況。

股東會召開后,果然出現很多重點。基本上,郭台銘是從內到外、從小到大,從鴻海談到台灣,從公司談到產業,從台灣談到全球,這一場股東會,重頭戲就是郭台銘的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

在許多國際大公司的年度大會上,都可以聽到公司老闆的主題演講。每一次演講主題,定調了這家公司在可預見未來的走向,是預測這家公司策略動向的指標,也成為評估這家公司策略執行效率的基準。

在準備主題演講的過程中,大部份國際大廠首席執行官的演講內容都是精心鋪陳,再加上個人臨場的魅力展現。在那其中,有不少值得細細琢磨,特別有些弦外之音,沒有言者無心的巧合,因為,那些看似平凡的論述,最後還是被放進了講稿中,必然有難以被割捨之處。

早些年,我聽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演講,聽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的主題演講,都是一場場對於未來的眺望。什麼是願景?不只是站在不同高度看到的風景,有時,更是一個領導者(leader)眼中所看到的未來。

在台灣,不是有那麼多公司的老闆在意股東會上的演講內容,但郭台銘卻是其中的少數。

很多人看郭台銘,會認為他說起話來,不太遮掩,也有人說,郭台銘的細緻入微,是他隱而不顯的性格特質。在這場股東會中,有人看到了後者。

在今年股東會上,郭台銘談了很多,談夏普、談台灣經濟、談代際差距,但在此其中,卻有一段格外值得關注,但大部分媒體卻忽略的面向。這一段,郭台銘談的不只是鴻海,不只是台灣,也不只是單一科技產業,而是他眼中已經看到,一個正在快速改變的世界。

國際化與在地經濟的拔河

郭台銘在股東會上特別提到的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不只限於地域性,已走向區域性、全球性。但各國各地區域性組織出現,想為經濟找出路,卻也可能反而阻礙全球經濟發展;選民經濟和保護經濟影響力日增,讓經濟全球保護主義也正在興盛。

更進一步,郭台銘提到,現在號稱的自由經濟,卻也有不自由之處,因為各國選民對自身經濟關注的程度,大於對國際性自由化事物的關注。國際自由化的目的,是要讓世界貨物流通、自由貿易成長,但不可否認的是,國際性經濟自由化的程度,卻是取決於當地選民經濟的自主性,而兩者之間呈現矛盾差異,甚至已出現拔河較勁的狀態。

不清楚他是有心還是無意,但如前面所提,郭台銘在這場關鍵演講上可以講一百件事,但他選擇在此時提起「國際化」與「在地選民經濟自主性」之間的拔河,他必然是看到了什麼。

事實上,郭台銘要講的,其實是這個世界運行道理的改變,是他那一輩人過去遵循規則的顛覆,是決策集中化到分散化,是決策Top-down(自上而下)到 Bottom- up(自下而上)、是群體與個體力量的消長。

這不是單一定量的科技演進結果,而是如墨滴入水,或快或慢、或先或后的,改變社會、國家、世界的面貌,過去這幾年,一再上演。

從政治、社會、商業的場域分開來看,不論是台灣太陽花運動、還是中東茉莉花,不論是阿里巴巴淘寶村,又或者是Uber、滴滴快車,這些被冠上不同項目名稱的事件,政治也好、社會也好,商業也行,其實都在說,我們正面對的是人類個體和社會群體行為不斷變形的場景。

如果只是用一句話說完,你可以說這是「互聯網化」、「行動化」、「數字化」,但這些說法都太過片面。郭台銘看到的、甚或是感到焦慮的,卻是要能掌握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進而熟練的應用、槓桿這些因素。因為,他知道,這些看起來都只是片面的因素,排列組合之後,卻會是未來世界的立體面相。

就以數字化來看,一家企業的數字化,是一個運營模式的創新,一個產業的數字化,那就是一個世代的革命,農業如此,汽車業如此,製造業也是如此,一場革命之後,會有多大的變化?不想近的,想想遠的工業革命,影響的是馬車運輸業嗎?影響的是紡織業嗎?影響的是資本主義的盛行,還是社會主義的崛起?

當無法繼續問客戶:你要什麼?

這幾年,台灣電子業都在談升級轉型,這其中有些因素來自於產業生態結構的改變,諸如個人電腦(PC)產業的年華老去,手機產業的盛極難繼,大陸生產成本的節節上升;但也有來自於產業競爭生態的變化,最直接的衝擊,就來自於大陸競爭對手的急起直追、甚至是超越。

因此,台灣電子業談升級、談轉型,都是為了因應產業氣候的改變,尋找新的產品市場、定義新運營模式,都是可能的解法。

台灣電子業老闆們其實都還是對於新東西很有興趣的,所以近來凡是提到雲端、大數據、物聯網等等,每個大老闆都能講上一大篇,講的也能讓人浮一大白的叫好。

但所有台灣電子業老闆的通病是,多半是技術出身的他們,新技術研究的再深,但這些大老闆心底卻始終不踏實,隱然騷動不安的情緒,不只是對公司前途的思考,也不只是對經濟前景的料斷,而是對於這看似熟悉的世界運行法則,無法掌握的陌生感。

郭台銘是否也是如此?

過去台灣電子業的經營方式,是客戶說什麼就做什麼,差異優勢在於,客戶只說了三分,你可以做到五分、七分,這就是台灣電子業的價值,不論是成本、效能、速度,都是如此。

但現在的問題是,客戶可能自己都說不出要什麼,台灣電子業怎麼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這是一個已有一段時間的老問題,也是越來越多人都知道的問題。但怎麼解這個問題,現在,才只是開始。

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上談到很多合併夏普的事,其中提到拯救夏普的三大戰略,不論是檢視海外業務績效、降低營運成本、選汰人才,這都是鴻海傳統擅長的事。

只不過,在三大戰略中,郭台銘最先提到的,是要將夏普的專利轉為技術、將技術轉為產品,郭台銘說,這是鴻海最擅長的事。

但,這真的是鴻海現在就擅長的事嗎?又或者,這是郭台銘期望未來的鴻海擅長的事?要能夠做到擅長,鴻海還缺了什麼?

過去幾年,鴻海集團在渠道、電商、品牌、服務領域的布局,其實都基於 「把專利轉為技術、將技術轉為產品」的思考模式,特別是在不同價值鏈環節之間的價值搬移。到目前為止,有些布局看似失敗,但卻未然全敗,例如渠道與電商,有些布局才剛起步,像是品牌與服務,此時就論成敗,也可能流之偏誤。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鴻海或許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知道與能夠之間的差距,鴻海正在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程序進行更明確的定義。

對舊世界的顛覆、對新世界的追隨,對群體力量的掌握槓桿,對個體力量的理解引導,鴻海持續透過不同的方法,由下往上追尋解答。

於是,我們看到鴻海買了台灣電信業者,鴻海去買了有線電視,還有更多鴻海已經做了,外面的人還沒看到的事,都是鴻海的試驗,也是鴻海的工具。

踏在往日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世界,不是未來。不再透過客戶,這次,郭台銘要讓鴻海自己去看這個世界。

未來只能持續走鋼索

前不久,有外媒評論憂心鴻海2016年第一季毛利率下滑的狀況。把這樣的觀點放在其他公司身上,或許仍有值得推敲之處。但若細究鴻海近幾年的獲利能力表現,鴻海每一季、每一年都走在外界看來步步驚險的鋼索上,但就如同鋼索特技專家的神乎其技,鴻海卻自有一套平衡機制。因為,用單一產品、單一客戶、甚至是單一市場的好壞高低,已然很難評斷對鴻海的影響性,因為,鴻海集團內部的價值鏈體系,複雜程度可能遠超過外界想像。

因此,以短期的獲利能力來看鴻海的未來,將可能流於以管窺豹的偏誤,因為,如果要看出鴻海的問題,獲利能力的變化,已然是落後指標。

近來有美國科技媒體TechRadar選出6家最可能挑戰蘋果(Apple)地位的公司,其中有Facebook、特斯拉(Tesla)、ARM、Magic Leap、華為、也有鴻海,因為,看好在收購夏普、買下諾基亞品牌之後,鴻海的下一步將會是走出單純代工,而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事實上,鴻海這麼被看好的原因,絕不只是因為製造代工資源的龐大規模,而是因為鴻海集團內部錯綜複雜的價值鏈生態體系,其所可能牽動的有機集成效益,不只是單純的垂直或水平集成效益,而是被期待可能長出新價值的融合新生。

但,鴻海仍是那走鋼索的人,因為,雖然有太多的可能,但卻也有太多的風險。

對於舊世界運行規則的善知善用,鴻海今日的成功已然足以證明,但對於新世界呢?即使是郭台銘,即使是鴻海,面對還在仍在持續變動的新世界板塊,每一步,也都有踩空的可能。這其中牽涉的,可能是市場供需的氣氛,可能是產業生態的消長,也可能是區域經濟勢力的縱橫往來。

夏普投資案,無疑會是未來幾年鴻海最被關注的熱點。而在鴻海宣布投資夏普的同時,很多人看的是鴻海與蘋果的關係,也有很多人看的是,鴻海為布局自有品牌的出海口可能,但也有些人看的是日本與大陸的關係,畢竟,鴻海是家台灣公司,但卻也是一家在大陸根深難拔的公司。

這些可能雖都有揣測成份,但卻也不一而足的點出,鴻海在通往新世界道路所跨出的每一步,每一步都該是精密計算的結果,因為,每一步的力道輕重、牽動拉扯,複雜程度都遠勝以往。

在股東會上,郭台銘說,鴻海股價不到200元不會退休。股價200元的鴻海是什麼意思?是市值超過新台幣3萬億元(約人民幣6270元)的鴻海。

郭台銘說,這是他的第二次創業。但這次,他的創業,不會是下一個鴻海。因為屬於當年鴻海的年代已然不再,現在郭台銘要迎接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