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我國平均感染率近60%,已是高感染國家之一

幽門螺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桿菌(又名幽門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簡稱Hp。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談起幽門螺桿菌的被發現之路,大致可以從三個階段入手。

1發現階段

早在1983年以前,病理學家就注意到人體腸胃中存在著細菌,並在貓、狗、鼠胃中觀察到過螺旋狀微生物病菌的存在[1]。

但是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消化性潰瘍是有情緒性的壓力以及胃酸所引起,只能以重複的制酸性藥物療程來治療。」

1979年,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教授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黏膜組織切片上觀察到一種彎曲狀細菌,並且發現這種細菌鄰近的胃黏膜總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識到這種細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關係。

2試驗研究階段

1981年,澳大利亞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沃倫教授合作,以100例接受胃鏡檢查及活檢的胃病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證明這種細菌的存在確實與胃炎相關。

他們還發現,這種細菌還存在於所有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大多數胃潰瘍患者和約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經過多次失敗之後,1982年4月,馬歇爾終於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馬歇爾和另一位醫生莫里斯(Morris)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大病一場。

「馬歇爾瘋了」!人們除了驚嘆他的瘋狂舉動外,也逐漸意識到,幽門螺桿菌才是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基於這些結果,馬歇爾和沃倫提出幽門螺旋桿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2]

3廣泛傳播階段

1984年4月5日,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成果一經發表,立刻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轟動,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熱潮。

經過時間的漫長論證,馬歇爾和搭檔終於在2005年盛夏收到了來自諾貝爾委員會的獲獎通知,寥寥數語的肯定,對於馬歇爾以及他的團隊來說,卻足足等了近20年[3]。

目前,幽門螺桿菌是人類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

儘管目前學術上並沒有發現明顯的環境源(水道污水、食品、滅活載體)中攜帶或傳播幽門螺桿菌,但科學家們所共同認定的傳播途徑為:口口傳播與糞口傳播。

因為「口」是唯一進入胃部非創傷性的途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潔食物、不潔餐具、聚餐不分餐,長期飲酒吸煙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會令我們的胃腸黏膜受損,使得人體胃腸黏膜免疫力下降,從而加大了感染Hp的發生率[4]。

感染Hp后大多數患者體征表現不明顯,無細菌感染的全身癥狀,也常無胃炎的急性期癥狀,臨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

急性感染潛伏期為2~7天,胃鏡下表現為胃竇急性充血糜爛,癥狀可表現為腹痛、腹脹、晨起噁心、反酸、噯氣、飢餓感,重者出現嘔吐。不僅引起胃竇炎,也可引起胃體底炎,臨床表現無特徵性,常見上腹部疼痛、不適、飽脹、噯氣等上消化道癥狀。

根據《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中相關數據顯示,1990年—2002年66項Hp流行病學感染率調查涉及到我國22個省份,55個地區,累計檢測人數達25209人,Hp感染率從34.52%到80.55%,多數地區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平均感染率為58.07%。

從地區分佈上來看,農村地區人群平均感染率為64.41%%,城市人群感染率為48.75%,這一趨勢與我國胃癌死亡率地區分佈呈驚人相似。從人群分佈上來看,男女性別感染率分別為59.86%和58.01%,可以看出男女性別之間無顯著差異。

但是,不容樂觀的是各年齡組Hp感染率隨年齡呈上升趨勢。1~5歲組感染率為39.55%,5~10歲組為42.04%,20歲~組為65.75%,達到高峰階段,30~、40~、50~歲組均維持在較高水平,60歲以上略有下降[5]。

其實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焦點群體是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群體——學齡兒童。由於學齡兒童Hp感染后常無明顯癥狀,易被家長及醫護人員忽視,從而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根據2014年4月中國兒童保健雜誌關於《學齡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中對學齡兒童感染Hp現狀的實驗報告顯示,目前Hp感染呈現全球性分別,我國已是Hp高感染的國家之一,並且我國兒童感染Hp高達10.5%~46.8%,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兒童Hp感染率各不相同。

在數據的背後,究其根源,卻是跟兒童時期的生活習慣、家庭經濟狀況及衛生條件息息相關。人均居住面積小、父母有胃病史、家庭經濟收入低、飯前便后不洗手、與大人共用水杯、牙杯、愛啃手指等都是學齡兒童Hp感染的致病因素[6]。

這些不良習慣會因為「家庭聚集性」使家庭成員之間因密切接觸從而感染Hp的幾率增加。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幽門螺桿菌防禦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普及Hp感染及腸胃道疾病關係的知識,也更應該重視起兒童多聚集場所的衛生條件。

如兒童存在複發性腹痛、缺鐵性貧血、上消化道癥狀,應懷疑有無Hp感染,及時就診檢查進行根除治療。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增加成年後出現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多種疾病的風險。

2016年的中國幽門螺旋桿菌學術大會5月於長春閉幕,當前全球對於Hp感染的治療呼聲也愈發強烈。我國對於Hp的研究也源來已久,截止目前,已有四次關於Hp的根除指征及方案達成共識意見。

(1)1999年海南共識根除適應證;

(2)2003年桐城共識根除適應證;

(3)2007年廬山共識根除適應證;

(4)2012年井岡山共識根除適應證。

在早期的共識中,Hp陽性疾病治療不完全受到醫學必須性支持。而在最新的共識中,Hp陽性疾病治療是受到醫學界的強烈推薦的[7]。

並且,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生、前沿醫學研究家都關注到益生菌對Hp傳統療法的輔助作用,益生菌,正在為傳統療法的治療瓶頸之路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作者不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究與治療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 2002, (1):19-20

[2]許珈.幽門螺桿菌始於童年[EB/OL].東方早報.

[3]康義瑤.巴里·馬歇爾:諾貝爾獎來得正是時候[N].醫藥經濟報, 2010年8月16日(011).

[4]李素民.觀察吸煙飲酒對胃部疾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產生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51): 42

[5]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國流行病學雜誌, 2003, 24(6):443-446

[6]劉彥琦、趙愛珍、蘇炳忠、孫艷宏.學齡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4, 22(4):432-434

[7]糖果天天.我國幽門螺旋桿菌診治共識歷程[EB/OL].醫學界消化頻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