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古籍的校讎

文‖秋塵

我國的古籍汗牛充棟,即使是同一部古籍著作,歷代流傳下來的不同的版本也相當之多。所以,校勘古籍是整理古籍的一項重要工作。

校勘古籍,專業的名詞叫做「校讎學」。校讎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校讎學,包含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學三部分。狹義的校讎學,則專指「校勘學」。今天,華燈君給大家介紹的,是狹義的校讎學,即校勘學。

校勘一詞中,"校"是比對異同,"勘"是審核訂正。"校勘"就是以兩者互相校核,比對異同,而正其訛誤。"校勘學」也就是研究校勘古書的專門學問,也叫"校讎學"。劉向《別錄》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為讎。」校讎古書,自漢代劉向劉歆開始,歷代官府都設有校書之官。

Advertisements

校勘學的發展是伴著版本學的興起而逐漸成熟。我國的古書,在唐以前絕大多數是寫本(即抄本),晚唐以後雕版印刷術盛行,一般的書籍都有了刻本。刻本可以大量印刷,傳世量大增,寫本逐漸散失。但最初的刻本,畢竟還是依據以前的寫本。寫本在傳抄過程中,本來就會有抄寫錯誤,還會有抄寫人故意的修改,以寫本作為底本,是否校對過,是否都是善本,都存在不確定因素。由於校訂不精,錯誤較多,南宋時已重視版本文字的校勘。到了明代,宋元刻本流傳下來的也日益稀少,再翻刻古書便很盛行。明清兩代,藏書家甚多,家家競購宋元舊本,版本之學興起。既講究版本,枝勘學也逐漸發展成為有理論有方法的學問。

校勘古籍,始於劉向、劉歆父子,當時校勘的是先秦的古籍。校勘之學,全盛於清朝乾嘉年間。校勘負有盛名的就有盧文弨、丁傑、顧廣圻、戴震、王念孫父子、段玉裁、阮元、孫星衍等人成就最大。校勘學名著有阮元的《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王念孫的《讀書雜誌》以及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和《諸子平議》等

Advertisements

校勘古籍的方法,一般有對校、本校、他校、理校、文物校等五種,本篇不作詳述,日後專篇介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