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點、豆腐、點心,對食物的審美是怎麼從唐朝傳到日本的?

1900年米其林輪胎的創辦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選擇餐廳的指南《米其林指南》。每年對全球範圍內的餐館評定星級。到今天,這已經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餐廳美食排行榜。

中國美食確實受世界歡迎,但提到高檔餐廳,最為世界認可的餐廳,還是以日本和法國居多。2016年按城市劃分,東京成為世界美食之都,一共有217家餐廳上榜,最高檔的三星餐廳有13家都在日本。

為何日本料理如此受歡迎?一個原因是日本食物不僅僅是看重味道,而是講究擺盤的精緻和服務的完美,使用天然食材簡單烹調,口味清淡適合現代城市生活等等。

換句話說,日本料理不僅僅是用來吃的,還用來欣賞,品位,更符合全世界中產階級的品位。

中國人也不必心懷不滿,因為日本飲食文化的這種源頭,日本人自己也承認是傳自中國,也就是中國的唐朝時期

Advertisements

對於日本民族飲食習慣最早的描述,來自中國史書《三國志 魏書 東夷傳附倭傳》,其中記述倭人「無良田,食海物......冬夏食生菜,食飲用籩豆,手食。」

這意思是當時的日本人農耕尚不發達,還保留了漁獵文化的習俗,沒有餐具,經常生吃食物等等。

《梁書 東夷傳 倭傳》中,把倭國稱為扶桑,據說當地人用手抓魚吃,農業還是不發達多豆類。一直到唐朝時期,日本都沒有種植小麥的文字記錄,也找不到麵食的記載。

因為小麥的種植是從西方傳來,先傳到西域,再傳到中原,最後再傳到日本,雖然中國人在4000年前就有吃麵條的記錄,但是小麥-麵食的普及,卻是很晚的事情。

漢代的宮廷中或許有吃麵條的習慣,最早的麵條叫「湯餅」,但並不普及,真正在民間普及開,是唐高宗時期大規模種植,並將小麥磨粉以後的事。

Advertisements

作為一個生活在唐朝年間的人,會發現比起前朝,市場上大量出現各種小麥做的面點,胡餅(燒餅),蒸餅(饅頭或者包子)湯餅(帶湯食用的麵條或者麵皮),甚至連涼麵都出現了。

當時來唐朝留學的日本和尚圓仁,最喜歡的是「混沌」,也許是今天餛飩的先祖吧。

當時做麵食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裡?不是餐廳,而是佛教寺院

唐朝的寺院有多少?可能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武宗時期唐朝人口約5千萬左右,可全國卻有大寺4600所,小寺2萬所。相比之下,今天的佛國泰國人口超過6千萬,寺廟數量也不過是3萬座而已。

當時的佛教寺院大多有「過午不時」的規定,也就是說在午後到第2天凌晨這段時間就不吃飯了。於是午飯就必須多吃,晚上天一黑就睡,還是能熬過去的。今天東南亞有些佛教國家據說也有這規矩,當地和尚午飯吃得很多

中午必須吃多,又不能吃葷,吃蔬菜又不頂餓,於是各種面點就成了好選擇,僧侶和信眾們為了肚子努力開發麵食製作工藝,吸引了大量社會名流,人們去寺廟除了信仰問題外還能解決口食之欲。佛教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眾所周知,日本向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學習是在唐朝,當時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和「留學僧」,而最有影響力的佛教宗師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教一事,除了帶去佛教經典外,還帶給了日本人大量唐朝的飲食文化

據說鑒真東渡時,帶的乾糧就是「干蒸餅」

在唐代,市民們喜歡把豆腐稱為「小宰羊」,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是太原,當地人喜愛食用羊肉,而崇佛崇道的皇室貴族們,在修道學佛時經常需要禁肉,於是憑藉口感,豆腐就成了替代品。被稱為「小宰羊」,取其口感和小羊肉相似的感覺。唐代僧侶們甚至稱豆腐製品為「素肉。」

鑒真和尚是唐代高僧,卻不僅僅精通佛法,他還通曉書法,建築,醫藥,甚至還在烹調方面留名,他在日本被奉為豆腐祖師,據說他帶去的豆腐製作技術成為日本飲食的重要部分。到21世紀的今天,由他傳過去的日本豆腐又迴流中國。

由於鑒真和尚本人出身醫藥世家,於是東渡日本時帶去了大量葯食同源的調料,瓜果等,豐富了日本的飲食結構,鑒真懸壺濟世,傳播中醫藥方,被奉為日本漢方醫藥始祖。

鑒真帶去的另一件影響深遠的食物叫「石蜜」,其實就是甘蔗製糖。在唐朝以前,中國通行的糖是由糧食發酵而成的飴糖。在唐太宗時期,由於玄奘西行,唐朝和中印度諸國建立了聯繫,甘蔗製糖的工藝也傳入中國。再傳到日本,無論是色與味,都比當時日本用甘葛等蔓草藤熬制的糖漿更好,於是「石蜜」成為日本人做「果子」(點心)的珍貴材料,後世鼎鼎大名的日式點心,也從寺廟高僧的茶點開始向貴族和商人階級傳播了。

以上說的都是食物本身,那日本料理對審美的推崇,能不能從唐朝找到根源呢?

能,唐朝宴席有一種常見的食物,俗稱「九飣食」,就是九盤食物,它們通通搭配好顏色擺放好造型後放在美麗的「牙盤」中,才被端上桌,這樣的食物好不好吃並不重要,關鍵要好看,因而被稱為「看食」,韓愈曾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這裡的「飣餖」也是一種用來欣賞的食物。

這種習慣可能和佛教也有關係,和寺廟裡擺放的點心貢品是一致的,而且講求藝術審美富有禪意,美觀莊重。如杜牧曾經在詩里指出,不同食物要用不同食具來擺放,要講求形狀和顏色的搭配合理美觀。

參看現在的日本料理,無論是壽司還是便當,審美要求也與唐朝人對食物色、形搭配的追求相通,這與唐朝僧人用牙盤盛放食物供佛的傳統是分不開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