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節那些美麗詩詞之「寒衣節」

中國年節那些美麗詩詞之「寒衣節」

張秀陽/整理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禮畢返回,天子還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中國民間於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麼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

Advertisements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代《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游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 ,令知朕意。」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中國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Advertisements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 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 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

《河南程式遺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記載:「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民間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八百里后,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中國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這一天標誌著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詩詞會輯

對早梅寄友人二首 (唐 ) 崔道融

憶得前年君寄詩,海邊三見早梅詞。

與君猶是海邊客,又見早梅花發時。

憶得去年有遺恨,花前未醉到無花。

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脫寒衣送酒家。

相和歌辭·怨詩 (唐)張汯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

征客去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秋興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越中 (唐)杜牧

石城花暖鷓鴣飛,征客春帆秋不歸。

猶自保郎心似石,綾梭夜夜織寒衣。

贈康叟 (唐)白居易

八十秦翁老不歸,南賓太守乞寒衣。

再三憐汝非他意,天寶遺民見漸稀。

君不來 (唐) 方干

遠路東西欲問誰,寒來無處寄寒衣。

去時初種庭前樹,樹已勝巢人未歸。

塞下曲 (唐)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十二時/憶少年 ( 宋)朱敦儒

連雲衰草,連天晚照,連山紅葉。西風正搖落,更前溪嗚咽。燕去鴻歸音信絕。問黃花、又共誰折。徵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

讀秦紀七絕 ( 宋 ) 劉克莊

黔首死於城者眾,杞梁身直一微塵。

不知當日征入婦,親送寒衣有幾人。

邊頭嘆 ( 宋 )蘇泂

邊頭奏涼風,戰士送寒衣。

北征夏徂秋,君王虛六師。

區區彼敵人,授首詎無期。

冰霜輝戈甲,勇憶臨去時。

去去思樹功,寧復顧家為。

指揮在將軍,坐作看旌旗。

謂是白沙漠,那知青草陂。

當時均死力,顧乃用之非。

征婦詞 (宋 ) 王鎡

日日妝樓望雁回,雁回郎不寄書來。

誰知別後身寬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越調 憑闌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寄衣曲 (清 ) 席佩蘭

欲制寒衣下剪難,幾回冰淚灑霜紈。

去時寬窄難憑準,夢裡尋君作樣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