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桶消亡史

火桶,即為取火用的桶,是皖南地區與湘西一帶常見的禦寒器物。一般呈圓形,由豎排木條圍成,上部略細,下部略粗,便於人們蹲坐。內部一般安置圓形火盆,在火盆稍上方的桶壁上有兩個稍突出的「耳」,這是放火格子(一種鐵制的安全隔網)的地方,火盆里燒的一般是木碳。嚴冬時節,蹲坐在上面吃飯、寫作業、織毛衣或聊天,能有效禦寒。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下的南方,有相對漫長的嚴冬,入秋以後,溫度驟降,霜凍反覆來襲。在與嚴寒的長期鬥爭下,南方居民憑藉日常生活經驗與智慧,發明了「火桶」。據考究,火桶的演變總體上經過三個歷史階段。

早期人們會在地下挖一個洞,在洞里放置柴火,引燃后可供群居的人們共同祛濕禦寒,這種被稱之為「地火爐」的東西,可視為火桶的原始形態。

Advertisements

隨後,人們開始利用竹子與木材製作圓形的空桶,並將鐵制容器放於空桶內,取代了地上掘洞的方式,解決了不能移動和攜帶的問題。由此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火桶」。

而整個火桶演變的第三階段,則也是傳統意義上的「火桶」消亡的過程。曾經可謂家家必備,戶戶常見的火桶,現如今已經較為罕見了。

火桶一般是由專門製作各種桶、盆類器具的木匠做的。製作火桶是「圓」的工藝,需要把長條狀的木頭刨成光滑的弧形木片,再把每一片弧形拼在一起,在橫切面鑽眼,用竹釘連接,合攏后就是一個完美的圓桶。

給圓桶安底是整個制桶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工序,需保證成桶的高度牢固程度,以防松垮。做好的桶還需上箍固定。半人高的火桶,一般需要上、下兩道箍。過去的桶箍,通常是用青竹篾編製成的,後期則採用鐵絲編製。

Advertisements

箍好的桶在使用前還須上桐油防腐,美化。火桶內擺著的鐵火缽,則多用舊搪瓷臉盆代之,最後加上火桶柵,一個完整的火桶才算製作完成。

火桶曾經是眾多生長於南部小城之中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一如所有關於具體器物的回憶,回憶的也不僅僅是那件東西本身,而是圍繞它所展開的所有過往經歷。

那些坐在火桶上初識的知識,圍成一圈閑聊過的家長里短,烤過的紅薯,甚而是燒焦的衣物,都是彼時生活的一部分。而隨著火桶在現代化生活里黯然失色,關於那一種生活方式的所有記憶細節,至此,也將全部退場。

縱然火桶曾經在一段時期內,有效地解決了南方人的取暖問題,但隨著現代供暖手段的豐富化,而木匠與原材料日漸稀缺,以及其在設計審美上滯后與弊端,已然不再適應現代家庭生活。

替代火桶這一角色的,是更加現代化的禦寒設備。它們大多在設計上更趨實用性,或集中解決某一身體部位的供暖需求,或綜合多樣化的禦寒取暖需要,進行創造性的多功能整合。


暖手袋

有別於火桶依靠燃燒產生熱量的原理,同時也為了規避明火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人們將熱水灌入橡膠袋內,利用水的保溫性質,使溫度能夠被存儲與攜帶。而隨著科技發展,利用電來加熱保溫液體與保溫棉的電熱水袋和電熱餅相繼被發明和廣泛利用,長期雄踞冬季校園取暖神器排行榜首位,供不應求(共享經濟熱下,期待共享暖手袋的到來)。

電暖爐

電暖爐又稱電火桶、實木取暖器,其原理是將發熱板擱在一個木箱子里,發熱板上面有木條網格和木箱子固定在一起,在木箱子上裝有可調溫控開關,能實現均勻、恆溫加熱。同時,據說它發出的遠紅外線,還能產生保健理療作用。需配合保暖毛毯,電視遙控器,零食共同使用。

暖腳寶

暖腳寶是保暖鞋與電暖寶的結合體,由腳套與內袋組合而成,內袋為電力加熱保溫的發熱元件,腳套則是保暖面料製作而成的保暖裝置,可謂冬季居家取暖利器。凜冬時節,人腳一雙,從此不再惦記詩和遠方。

暖腳板

暖腳板是由特殊材料製作而成的電熱板和無極調溫開關組成的,低溫輻射型局部供暖產品,通電后,能夠通過遠紅外輻射熱能直接作用於人體肢體,精確充分制暖,從此告別辦公室、宿舍取暖基本靠抖腿的慘狀。

小太陽

集輻射與對流於一身,內部為高效能鋁合金散熱翼板,採用電熱膜為發熱材料,主要是以遠紅外輻射和熱對流的方式送暖。得益於其便攜、方便移動,且供暖效果的優越性,也被人們冠以「小太陽」的親切昵稱,可見其在冬天被需要程度之高。需注意的是,再小的太陽,離得太近,也有被灼傷的風險。取暖有風險,烤火需謹慎。

保溫毯

這種保溫毯追溯起來,實際上是早期用於野外救援用的,在一系列如戶外露營、登山、滑雪等運動中,如遇惡劣環境,可有效隔絕嚴寒,抑制身體快速失溫,保護生命,可謂極寒環境下的救命毯。廠商將保溫毯與更多冬季日常生活體驗相結合,發明了家居救命毯,不僅能讓人們在嚴冬時節續上一命,其貼心的剪裁設計,更滿足日常各種癱姿,癱出一種態度,癱成一道風景。

火桶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遠去了,更新的取暖裝備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樣化的過冬體驗。雖然溫度很低,但是我們吐槽冬天的熱情很高啊,雖然窗外的景色蕭條得無比單一了,但是大家朋友圈裡的取暖神器都千姿百態啊,雖然我們沒有暖氣,但是冷得我們每個人看上去都是一身正氣啊。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這麼冷的天氣,每一個打著哆嗦讀完的朋友,都祝你們的冬天能夠有雪。畢竟,如果不能夠見到下雪天,總覺得是白白冷了一個冬天。

◎文章版權歸『在婺源公眾號』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