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周期與干支甲子

六十周期與干支甲子

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一回有一句話:「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甲子輪迴,久而復始,中國人一般都是從這裡開始認識六十這個數目。

由此,我們獲得啟示,六十這個數目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非常值得未來時代認真研究。

邵雍學說

邵雍學說,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方圓圖》為依據,創立了元會運世的時間體系。邵雍的歷史著作《皇極經世》採用的正是六十甲子體系。三十年為一世,每一世的干支年份,自甲子年到癸巳年,或由甲午年到癸亥年。

中國曆法以干支紀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把干支順序相配,依次為:甲子,乙丑……癸亥。這個模式始於甲子,由於有六十組干支,通常叫作六十甲子。古人用干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干支表示年月日時,有專門的方法。如今的萬年曆,一般都有時間的干支表示。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古代史家的終極理念。歷史二字,歷為時間,史為人事。邵雍的歷史著作深刻的體現了人類歷史乃至宇宙歷史遵循定數發展的基本規律。

康乾盛世

甲子周期六十年,此為一元之數,一百八十年為三元甲子循環。三元,即為上元、中元、下元;九運,即按照洛書九數,配合後天八卦使用,一百八十年劃分為九運,每一運都對應著一個卦。

三元九運學說,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涉及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愛新覺羅‧福臨,出生於公元一六三八年,一六四三年承襲父位,一六四四年改元順治。從順治開始的清朝五帝,依次為順治(一六三八~一六六一)、康熙(一六五四~一七二二)、雍正(一六七八~一七三五)、乾隆(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嘉慶(一七六零~一八二零),前後大約一百八十年。

非常有趣的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這五帝使用的年號,竟然可以和五行學說對應上。順治,對應北方水;康熙,對應東方木;雍正,對應中央土;乾隆,對應西方金;嘉慶,對應南方火。仔細看的話,水木土金火,按照五行對應方位,正好是太極圖中S形路線。

這一時期,清朝鼎盛。一百八十年,歷經三元甲子。特別的,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六十年,正是甲子周期的圓滿體現。

古今之變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有一節,論述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某種甲子循環周期,得出的結論是「丙午丁未之歲,中國遇此輒有變故。」為了方便研究,這裡原文照錄如下:

「丙午丁未之歲,中國遇此輒有變故,非禍生於內,則夷狄外侮。三代遠矣,姑擇漢以來言之。高祖以丙午崩,權歸呂氏,幾覆劉宗。武帝元光元年為丁未,長星見,蚩尤旗亘天,其春,戾太子生,始命將出征匈奴,自是之後,師行三十年,屠夷死滅,不可勝數,及於巫蠱之禍,太子子父皆敗。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帝崩,昌邑立而復廢,一歲再易主。成帝永始二年、三年,為丙午、丁未,王氏方盛,封莽為新都侯,立趙飛燕為皇后,由是國統三絕,漢業遂頹,雖光武建武之時,海內無事,然勾引南匈奴,稔成劉淵亂華之舋,正是歲也。殤帝、安帝之立,值此二年,東漢政亂,實基於此。桓帝終於永康丁未,孝靈繼之,漢室滅矣。魏文帝以黃初丙午終,明帝嗣位,司馬氏奪國,兆於此時。晉武太康六年、七年,惠帝正在東宮,五胡毒亂,此其源也。東晉訖隋,南北分裂,九縣飆回,在所不論。

唐太宗貞觀之際,武氏已在後宮,中宗神龍、景龍,其事可見。代宗大曆元、二,大盜初平,而置其餘孽於河北,強藩悍鎮,卒以亡唐。寶曆丙午,敬宗遇弒。大和丁未,是為文宗甘露之悲,至於不可救藥。僖宗光啟之際,天下固已大亂,而中官劫幸興元,襄王熅僭立。石晉開運,遺禍至今。皇朝景德,方脫契丹之擾,而明年祥符,神仙宮觀之役崇熾,海內虛耗。治平丁未,王安石入朝,愲亂宗社。靖康丙午,都城受圍,逮於丁未,汴失守矣。淳熙丁未,高宗上仙。

總而言之,大抵丁未之災,又慘於丙午,昭昭天象,見於運行,非人力之所能為。」

浩瀚星河,茫茫宇宙,與六十周期與干支甲子有關的現象,一定多到無以計數。所作的點滴記錄,只是引玉。未來一定會開闢全新的研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