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的那些功效,應該早點知道!

艾葉是中醫臨床常用藥之一,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作用。

艾葉作為藥物,其主要功能及主治病症在歷代本草醫籍中均有記載,但對其養生保健作用則較少提及。現就我國古今關於艾葉養生保健的作用及應用作一總結,以供參考。

一、艾葉在古代的養生保健作用

艾葉在古代的應用歷史較為悠久,不僅用於治療,也有不少用法是屬於養生保健應用。如古代民間有掛戴艾葉、食用艾葉以及熏艾煙以「避邪」、「禳毒氣」的習俗,實際上是用艾葉來預防各種傳染病及保健的方法。

古代的一些經史書籍有端午節「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煙」民間習俗的記載。艾人即以艾草紮成人形,懸挂在門窗上以禳毒氣,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虎,即用艾作虎,戴以辟邪。宋代周紫芝《竹坡詞·永遇樂·五日》云:「艾虎釵頭,菖蒲酒裹,舊約渾無據。」艾酒,即浸艾的酒。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二一艾葉酒云:「金門歲節,洛陽人家端午作術羹艾酒。」艾糕,即加艾製成的糕餅。《遼史·禮志》六嘉儀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艾煙,即燃燒艾葉放出的煙,如春秋時期的《莊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孔璠之《艾賦》中也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煙」的記載。可見在當時民間已有用艾葉、艾葉製品及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習慣。

Advertisements

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應用艾葉「避邪」(預防疾病)方法的總結,可見艾葉作為養生保健用藥,在古代就已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艾葉在民間的養生保健應用

今天,艾葉作為預防養生保健的應用在民間已是十分普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由此可見,民間對艾葉預防保健作用的肯定。

如艾葉減肥法在民間應用廣泛,該法是用晒乾艾葉,搗成絨,製成艾卷,點燃以熨灸人體穴位,進而起到減肥作用的方法。其操作方法是:取關元、豐隆穴,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先靠近以上穴位,以後慢慢提高,直到病人感覺舒快時就固定在這一部位(一般在距穴位0.5~1寸處),連續熏10分鐘左右,至局部發紅為止。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3~5個療程即可見效。

Advertisements

洗艾葉浴也是民間常用的養生保健方法,取新鮮艾葉30~50g,在澡盆中用適量沸水浸泡5~10分鐘,取出艾葉調至適溫即可沐浴。艾葉浴不僅可以預防感冒、婦女產後感染,對毛囊炎、濕疹也有一定療效,另外還可消除疲勞。

民間用艾葉雞蛋湯保胎也有很好療效。艾葉50g,雞蛋2枚,白糖適量。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每晚睡前服。有溫腎安胎作用,適用於習慣性流產。

成年人一旦感受風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湯洗腳,同時用艾葉七至九片,蔥三至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告愈。某些局部發生漫腫無頭,皮色不變而疼痛的陰疽,及時用干艾一把、干大蒜梗一把,置炭火上燒煙熏患處,每日一次,多在三五次即能消散。用艾葉二斤烘乾制絨與棉花混合製成葯枕防治妊娠及產後外感風寒頭痛和偏頭痛。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泄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少腹墜痛或崩漏帶下等經寒證及婦女產後虛寒性腹痛等用熟艾製成圍兜,兜其臍腹,效果顯著。這些用艾保健及治療方法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習慣採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