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淺表性胃炎中醫辨證施治

提要: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屬中醫的「胃脘痛」、「胃痞」範疇。該病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西醫採用克拉黴素+替硝唑、質子泵抑製劑等常規治療。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慢性胃炎上仍有獨到的魅力,可貴的是按照傳統的中醫辯證治療,各種中藥按不同的原則組方,殺滅幽門螺桿菌療效獨特,這可能與通過辨證施治改變了胃腔體液等內環境,從而破壞了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環境有關。

一、脾胃濕熱型:

臨床癥狀:多見上腹胃脘不適,悶痛、腹脹、噯氣、嘔酸,食后加重,口臭、不思飲食、大便乾澀不暢。劍下壓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療原則:治宜清熱化濕,理氣和胃。選中藥三黃左金湯加減。

中藥處方:黃芩12g,黃連6g,大黃6g,厚朴10克,公英、地丁草各30g ,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靑蒿各20g,蘇梗、玫瑰花各10g,木香10g,三七粉3g,白叩仁10g,佩蘭12g, 竹茹、枳實各10g, 吳茱萸6g。水煎服、連服5--10劑。

臨症加減:疼痛較劇者加延胡索、五靈脂、鬱金、木香各10克。

二、肝脾不和型:

臨床癥狀:胃脘不適或疼痛、連及脅肋,時時暖氣、噁心欲吐等,舌尖有瘀紫、苔薄白,脈弦細等。

治療原則:宜採用行氣疏肝,活血化瘀等治則。選中藥柴胡疏肝湯加減。

中藥處方:柴胡、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當歸、赤芍、白芍各12克,廣木耳、青皮、陳皮各10克,烏梅、砂仁、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臨症加減:兼氣滯血瘀加丹參、焦山楂各20克,蒲黃(包煎)、五靈脂、川芎、鬱金、木香各10克。

三、胃絡瘀血型:

臨床癥狀: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樣,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脈沉澀。

治療原則:宜活血化瘀止痛。方可選失笑散(改湯劑)合丹參飲。

中藥處方:蒲黃(炒香)、五靈脂、山楂各20克,丹參30g、檀香、 砂仁 各5g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臨症加減:① 偏實、偏熱者,加生大黃、生甘草。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改為調營斂肝飲(歸身12克,白芍(酒炒)15克,阿膠(蛤粉)10克,枸杞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0克,炒棗仁(炒研)30克,茯苓15克,廣皮12克,木香10克。)加白芨、三七。如中虛偏寒,脾不統血,可加黃土湯(灶心黃土、白朮、炮附子、炙甘草)加減。

四、脾胃虛寒型:

臨床癥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蒼白,或見嘔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質淡胖嫩或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療原則:益氣溫中健脾,散寒緩急止痛,。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中藥處方:黃芪30克、人蔘10克(党參20克)、茯苓、白朮、白芍各15克、高良姜、炙甘草、陳皮、木香、砂仁、桂枝各10克、生薑、大棗、飴糖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五、胃陰虧虛型:

臨床癥狀:胃部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咽干,食欲不振,大便乾澀。舌質紅,苔剝脫或干而少津,脈細或弦細而數。

治療原則:養陰益胃,養肝活血。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中藥處方:北沙參、麥冬、生地、枸杞子各15克,當歸、川楝子、白芍、生甘草各10克。

六、臨床體會:

幽門螺桿菌感染成為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罪魁禍首,我之前發表了數篇關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淺表性胃炎的日誌「誰說胃病不傳染」、「接吻傳染胃病立竿見影」等。目前,西醫治療以殺滅幽門螺桿菌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治療慢性胃炎的劃時代的變革,以克拉黴素,替硝唑為主體,結合質子泵抑製劑,H2受體拮抗劑,鉍劑的二聯、三聯、四聯療法風靡一時,這種治療方法固然有它的先進性,科學性。然而,不要忘記了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的祖國醫學在治療慢性胃炎上仍有獨到的魅力,根據科學驗證如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烏梅、山楂、厚朴、枳實等有直接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更為可貴的是按照傳統的中醫辯證治療,各種中藥按不同的原則組方,殺滅幽門螺桿菌療效獨特,這可能與通過辯證治療改變了胃腔體液等內環境,從而破壞了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環境有關,同時據現代藥理研究,人蔘、丹參、黃芪、白芍等中藥有加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加吞噬細胞活動,提高人體淋巴細胞轉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再者,傳統中醫辯證治療慢性胃炎不僅殺滅幽門螺桿菌與西醫無顯著差別,而且在改善胃脘不適,避免不良反應等方面優於西藥。

七、中國國際生命醫學工程院的中醫專家提醒:慢性胃炎的治療與預防,不論屬於那種類型,首先應除去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徹底治療引起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及藥物,戒煙酒等。飲食宜節制,不宜暴飲暴食,避免聚餐傳染,發現同餐、家庭成員有此病者要嚴格進行餐具消毒,要適當調控情志,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或憂傷。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