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大明劫》:塵歸塵,土歸土

一部王朝更迭史,你方唱罷我登場,看客可以篡權成為主角,主角也能淪落成看客。而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農民起義一向被描繪成不堪暴政壓迫、揭竿而起的英雄行為,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直到清末的太平天國、義和團,都被罩上了一層神聖的光環,似乎農民起義才是推翻腐朽政權的唯一方式,代表著正義的力量,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久而久之,我們也就逐漸淡忘了,農民起義往往伴隨著腥風血雨,對老百姓來說,政權的更迭和他們沒有直接的關係,家破人亡、屍橫遍野才是他們最直觀的感受。

影片背景主要設定在明朝末年闖王起義,亂世征途、瘟疫蔓延、危機四伏。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將軍孫傳庭(戴立忍飾)誓死抗擊外寇,名醫吳又可(馮遠征飾)捨命對抗瘟疫,以保大明江山。然而保社稷還是救百姓之間又有著強烈衝撞與矛盾,孫傳庭與吳又可恰是這兩個尖銳矛盾具象化的代表。 「為臣者別無選擇,只有報效國家,馬革裹屍」是孫傳庭的唯一使命。他嚴厲果決,目的明確,邏輯思維很強且能夠清晰執行,是一位具有極強的工作能力的國家好乾部。然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明皇帝之所以啟用孫傳庭不過是因為國家無人可用,絕非出自信任感。加之,地方豪紳趨利,分不清這個腐朽的政治體系才是他們傍身之所。腐朽是自上而下全民的腐朽。影片之中也有提及,一個時代的衰落絕非一味重葯所能挽救。

Advertisements

吳又可和孫傳庭之間有一種「知遇之恩」,吳又可幫助孫傳庭控制住了瘟疫疫情,而孫傳庭在出征之前放走了吳又可,他知道吳又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而吳又可之後留下了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一直在發揮其作用的《瘟疫論》。

《大明劫》的最後,孫傳庭戰死疆場,吳又可隱居,將《瘟疫論》傳於後世。造福於後人自是功德無量,而孫傳庭是否稱得上死得其所?也只有片尾曲里小野麗莎唱出的那句歌詞能解,千百年間翻來覆去嘆興衰罔替的詞句無外乎這麼兩句:「塵歸塵,土歸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