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過緩一定比心動過速好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臟病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臟以平均每分鐘70次左右的頻率規律性收縮,每天24小時,持續80年以上,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相當於接近30億次的收縮。心臟的跳動不受意志的控制,而是由自主神經所控制,因此我們很少會關注自己心臟的跳動。但如果心臟的跳動出現明顯異常,比如顯著的心動過速或者心動過緩,我們就會有相應的不適,才會關注這個人體「最辛苦」的器官。

心臟是如何跳動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心律失常的發生原因,我們先簡單地了解一下心臟是如何實現跳動的。心肌組織根據其結構和功能特點,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普通的心肌細胞(又稱為工作細胞),占心肌組織的大部分,可以理解為心臟的工作人員,其主要功能就是接受指令后產生收縮,從而把心臟的血液「泵」出去,灌注全身;另一類是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組成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可以理解為心臟的各層領導,它們不僅能發放心臟收縮的指令,還能將指令一層層下傳到心肌細胞。

Advertisements

正常情況下,心臟收縮的指令是由竇房結髮出的,所以可以把竇房結看成心臟的總司令部。總司令部發出指令后,通過心房內傳導系統下傳至心房,心房的心肌細胞接受到指令后隨即收縮。另外,指令還可以傳遞至房室結(房室結是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的領導,正常情況下,總司令部的指令只能通過房室結才能下傳到心室),最後引起心室的收縮。一旦心臟總司令部或者各層領導出現異常,或者原本的工作細胞「造反」併發放收縮指令,都可以導致心律失常。

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

心律失常可以簡單地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快速性心率失常,這時心臟跳動很快;另一類是緩慢性心律失常,這時心臟跳動很慢。

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見的是竇性心動過速,多見於正常人,比如在運動、情緒激動時或者飲用酒、咖啡、茶等可以導致交感興奮的飲料后,都會生理性「激動」心臟的總司令部,從而命令心臟的跳動加快,如果每分鐘超過100次,就可以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在一些病理情況下,也可以導致竇性心動過速。比如發熱、甲亢、貧血、心衰時,心臟為滿足人體需要也會加快跳動。

Advertisements

另外,在各種原因所致的器質性心臟病時,比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等,都可以導致心臟的心肌細胞(工作細胞)和心臟的特殊分化細胞(各層領導)發生病變,最終導致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常由於心臟收縮的命令反覆在心臟某個部位循環,並且以很高的頻率傳遞到心臟其他部位,使得心臟總司令部的指令被抑制,並且導致心跳過快。另外,如果本來只能收縮的工作細胞,病變后也開始快速的發放收縮的指令,類似於跟司令部「造反」,也會導致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房撲、房顫、室撲、室顫以及各類型的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果心跳過快,會導致心臟「泵」出的血液減少,灌注全身的血液不足,從而導致相應的「頭暈」「心悸」「胸悶」「氣促」等不適,嚴重時心臟甚至會「罷工」,心臟驟停。

人們往往對心動過速比較關注,一旦出現也會及時就醫。但心動過緩卻往往不能得到患者及家屬應有的重視。在很多人看來,心跳慢是好事。中國文化也強調心平氣和,強調心情平靜比心急如焚要好。甚至有研究表明「靜息心率越慢,壽命越長」。

我們知道,正常成人心率一般60~100次/分鐘,如果大於100次/分,稱為心動過速;如果小於60次/分稱為心動過緩。許多的健康人的靜息心率可以小於60次/分,最常見的是運動員,靜息心率可以在50次/分以下,多由於基礎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加所致。另外,正常人在睡眠時,也可以出現竇性心動過緩,甚至可以減慢至30~40次/分,這些情況下心臟的狀態良好,也不會引起明顯的癥狀。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心跳慢都是好事?什麼情況下的心跳慢是非常危險的?

關注病理性心動過緩

除了生理性心動過緩外,一些病理因素也可以導致心動過緩。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正常的心臟收縮是由心臟的總司令部發出指令,然後通過各層領導下傳到心肌細胞,最後引起心臟的收縮。如果心臟的總司令部「生病」了,或者各層領導沒能將指令及時下傳到心肌細胞,都會導致心動過緩。為此,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心動過緩的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竇房結(總司令部)的原因,二類是心臟傳導系統(各層領導)的原因。

竇房結相關性心動過緩可以見於多種心臟病變,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竇房結變性與纖維化,也可以見於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這些病因可以導致竇房結(總司令部)發放的指令顯著減少,甚至停止發放指令。前者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後者會引起竇性停搏。如果竇房結(總司令部)病變導致功能減退,會產生多種心率失常,甚至合併有心房的心肌細胞異常發放指令等,臨床上稱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病理性心動過緩可以引起一系列癥狀,神經系統癥狀有暈厥、暈厥前兆、頭暈、意識模糊等,如果心臟的「泵」血功能明顯減少,可出現疲勞、活動耐力下降,或者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傳導異常所致心動過緩可以發生在傳導系統的各個部位。除少數正常人外,心臟傳導阻滯常發現於各類心臟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心內膜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手術后,也可以見於電解質紊亂等情況,這些病因都可以導致心臟的傳導系統不能及時把指令下傳到心肌細胞,從而導致心動過緩。與竇性心動過緩一樣,傳導系統異常所致心動過緩也可以出現各類神經系統癥狀以及心臟「泵」血功能減退的癥狀,嚴重時可以導致心臟驟停,甚至死亡。

由此可見,緩慢性心律失常與快速性心律失常一樣,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出現嚴重的癥狀,甚至出現心臟驟停,導致死亡。

對於快速性心律失常,我們常用各類抗心率失常的藥物予以治療,也可以通過心臟射頻消融對異常發放指令的部位進行消融;鑒於室顫帶來的死亡危險,可以植入心臟除顫器(ICD)來預防室顫的發作。但對於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方案的選擇就非常多樣化。如果有明確的病因,首先應該是進行病因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不能使用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常用改善心率的藥物有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對於某些較嚴重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或者藥物治療無效時,也可以考慮植入心臟起搏器治療。

(文/鄧英健 劉啟明 主任醫師 中南湘雅二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