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海綿竇的分區結構

海綿竇這個結構內部結構多,但不算太複雜。在冠狀位上看,海綿竇就是一所小房子,來來往往很多人群,有頸內動脈、頸內動脈周圍交感叢和第III、IV、V、IV對腦神經。

一、請看下面的畫風

在冠狀位上看海綿竇就像一所小房子(圖1):一屋分兩半,垂體當吊燈,神經血管屋裡坐,蝶竇變身大紅門,頸內動脈屋外還作煙囪。其中,大部分神經靠外側坐,從上到下分別是動眼、滑車和三叉神經V1、V2支,外展神經則與頸內動脈緊緊依偎。這個房子水平5~7mm,垂直5~8mm,前後10~15mm,真的很小,我們醫院常規的MRI掃描T1相間隔5mm,差不多也就能看到一個層面。

圖1

二、MRI冠狀位上看海綿竇

根據海綿竇的幾個鄰居,比如垂體、蝶竇、視交叉,在冠狀位基本上就能找到海綿竇這個小房子了(圖2)。雖然三叉神經下頜支(V3)也能看到,但是V3不經過海綿竇內,而是在進海綿竇之前的Meckel』s Space里就分出來了;因此,運氣好的時候在海綿竇冠狀位還可以看到V3向外下方的神經進入顳肌,就像圖2。Meckel』s Space詳情可以看《三叉神經解剖——被四大核團掌控的一雙胖子手》。

Advertisements

圖2

記憶這幾個神經在海綿竇內的位置也不難,大家可以看著圖1或者圖2,根據這幾個顱神經的編號(3動眼、4滑車、5三叉、6外展),由小到大,左側按照逆時針排列,而右側就按順時針方向排列,就是這幾個顱神經在海綿竇內的位置。

另外,我喜歡用頸內動脈來記憶這幾個神經:上、下兩個層面頸內動脈之間的,是編號最小的3動眼和4滑車;緊鄰頸內動脈的是6外展神經;靠下的是5三叉神經。利用這種方法,圖3箭頭所示的這個增強的病灶就是在上下兩個層面的頸內動脈之間,所以累及的就是3面神經和4滑車神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來記憶,或者有什麼更好的記憶方法可以一起分享。

圖3 上、下兩個層面頸內動脈之間,受累的是第3和第4顱神經

三、神經通過小房子的入口和出口

Advertisements

這所房子有許多入口和出口。

對三叉神經來說,入口是Meckel』s Space,出口V1支為眶上裂,V2支為卵圓孔。圖4顯示了Meckel』s Space與海綿竇之間的關係,綠線后的是Meckel』s Space(半月神經節所在位置),綠線前的就是V1、V2進入海綿竇的位置,三叉神經通過Meckel『s Space後進入海綿竇。

外展神經,先從岩骨床突韌帶(又叫Gruber』s韌帶,也就是后床突與岩骨嵴之間的結締組織結構)下方通過,後進入Dorello』s管(一個靜脈的匯合處)。岩尖綜合征就與Dorello』s管有關,在前文寫《外展神經的探險旅行》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可以去看原文,也可以先看圖4感受一下(圖4橙色箭頭所指為Dorello』s管)。

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從Gruber』s韌帶上方、后床突兩側進入海綿竇,同三叉神經V1支、外展神經共享一個出口為眶上裂(表1)。認識這些「入口」和「出口」有助於更好在核磁上識別神經及其病變。先前已經分別寫了動眼神經、外展神經和三叉神經走行,滑車神經日後補上。

表1

圖4

四、MRI軸位上看海綿竇

軸位間隔3mm掃描可以看到海綿竇內頸內動脈的不同形態。根據頸內動脈的不同形態和海綿竇的鄰居們(Meckel』s Space、鞍結節、垂體)在軸位也能大致確定海綿竇的位置(圖5)。

圖5

在偏下的層面上,海綿竇位於鞍結節與Meckel』s Space之間。再往上3mm就到了垂體身邊了,這時候海綿竇內的頸內動脈打了個彎后呈現水平向前走行;再往上3mm,頸內動脈又打了個彎,向上走了,而垂體可能就看不到了。所以嘛,看頸內動脈的形態,再看看海綿竇的「鄰居們」,再加上了解海綿竇垂直高度5~8mm,不僅能在軸位上找到海綿竇,也知道從上到下海綿竇的大致範圍了。

了解這一特點,頸內動脈分段中的C4段(海綿竇段)也一齊拿下了。

五、海綿竇病變臨床表現

根據海綿竇這個小房子里的人員組成,就知道海綿竇病變后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了(表2)。需要注意的是,動眼神經部分纖維發出副交感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而頸內動脈周圍交感叢的交感纖維支配瞳孔開大肌,因此當動眼神經副交感纖維與頸動脈周圍交感叢同時受累后,瞳孔可以沒有明顯變化。

表2

另外,傳說中的「危險三角」也跟海綿竇有關,確切得說是與面靜脈與海綿竇靜脈之間的交通有關。所謂危險三角,就是自瞼內角處,斜向外下行跨過面部,至兩側嘴角構成的三角結構(圖6)。好巧,面靜脈走行也是「自瞼內角處,斜向外下行跨過面部」,只不過面靜脈進一步繞過下頜骨,沿途接受眶、唇、面肌和頦下的屬支(圖6)。

圖6

最主要的是面靜脈與深部的海綿竇、翼叢存在靜脈交通,因此,在危險三角內摳痘痘可能引起感染,蔓延至海綿竇、甚至顱內,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從圖6還可以看到海綿竇的交通:前為眼上靜脈、眼下靜脈,下為翼叢、斜坡靜脈叢,後為岩下靜脈、岩上靜脈。

六、病例

這篇小文主要還是介紹海綿竇的解剖和相應的海綿竇綜合征的表現。但是,臨床上當遇到一個海綿竇綜合征的患者要想到和鑒別許多疾病,包括感染、腫瘤、炎症、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等。參考文獻2總結了常見的海綿竇病變的影像資料,大家也可以自己找哈。觀察海綿竇病變本身時,還需要注意周圍結構,包括有無周圍靜脈擴張、眼外肌肥大或萎縮,這些改變對於定性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分享一個前不久剛遇到的病例:患者79歲女性,主訴左上瞼下垂伴左眼眶疼痛4月,加重40天。病程中否認發熱、波動性、晨輕暮重感,無餘明顯不適。既往否認高血壓、糖尿病。查體:左側眼裂變小,左眼眼球向外下偏斜,左眼內收、上視、外展受限,對光反射正常,余無明顯陽性體征。定位診斷:海綿竇。

入院后查MRI,報告中說沒有發現異常,大家從下圖中看到了什麼?

圖7 T1增強相

答案:左眼內直肌、外直肌、下直肌較右側增粗。這個表現其實在T1、T2上也能看到,這裡不放圖了。

確實,這個影像上海綿竇病變不是十分明顯,左側海綿竇略微較右側增強稍明顯,但是不是十分肯定;左側頸內動脈似乎比右側稍粗,也不十分肯定。但是發現眼外肌增粗后,炎性、腫瘤浸潤相關疾病可能性相對較大,而機械壓迫的可能性就小了。

為了進一步排除動脈瘤,DSA也做了,沒有發現動脈瘤。這個病人入院后予以營養神經治療,入院1周癥狀逐漸好轉,比較支持免疫介導的炎症。其實這個病人還有一個特點是瞳孔不受累的動眼神經麻痹(pupil sparing),這個留到寫動眼神經的時候再討論吧。

七、問題討論

在臨床上遇到一個問題,特此求助大家,誠邀討論:海綿竇綜合征所致的Horner征是「完全Horner」(伴面部無汗) or 「不完全Horner」(不伴面部無汗)?

參考文獻:

1. Gradenigo G. A special syndrome of endocranial otitic complications (paralysis of the motor oculi externus of otitic origin). Ann Otol 1904;13:637-639.

2. A.A.K. Abdel Razek, M. Castillo, Imaging Lesions of the Cavernous Sinu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9 Aug; 30(7):E11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