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是客家人後代?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真的是哥倫布嗎?

亞美利加洲(America)分為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和南亞美利加洲(South America),位於太平洋東岸、大西洋西岸。美洲位於西半球,自然地理分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緯60°~北緯80°,西經30°~西經160°,面積達4206.8萬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積的8.3%、陸地面積的28.4%,美洲地區擁有大約9.5億居民,佔到了人類總數的13.5%。是唯一一個整體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總稱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美洲又被稱為"新大陸"。

美洲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哥倫布的到達美洲只是對西方世界影響很大的到達,印第安人和西方人都是人類,因此是印第安人最早發現新大陸,只是他們的發現的影響不大而已。

Advertisements

不管是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裡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而且早在他們之前就已經有亞洲人登上過美洲的土地,只是他們亞洲人不是為擴張勢力範圍和掠奪殖民地而來;而是為了尋找生活場所或躲避災禍、文化交流或商業貿易,是一種和平的遷徙或探險,這和哥倫布和後來的西方殖民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美國考古學家近日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岩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因為文字篆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因此他認為有可能是商朝人最先發現了美洲大陸。

對於美洲印第安人是華人後裔的說法在學術界早已有之,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記載中,就能捕捉到許多的蹤跡。其中有個大家都熟知的歷史事件,「牧野反戈」就為一部分「殷人」漂洋過海到美洲埋下了一個歷史的伏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66年,周部落首領姬發聯合了800多個部落起兵伐紂,而當時紂王的精銳部隊十餘萬人正在討伐東夷的途中,根本不及回撤,商紂王倉皇之中,把奴隸武裝起來,企圖用他們抵抗周的進攻,後來商紂王組織的奴隸臨陣反戈,紂王兵敗自焚而亡!

Advertisements

這一段歷史大家都知道,但是紂王下屬在外征戰的十餘萬精銳部隊後來卻去向不明,后據黑龍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一書考證,這十餘萬部隊連同家眷以及奴隸共25萬餘人,經歷九死一生,飄洋過海來到了美洲,據該書記載,這部分人登陸美洲后,見面互致問候就是「殷地安」一種說法是為了祝福家鄉「殷地」安康,還有說法認為是為了紀念自己是殷部落所在地「殷地安陽」的人,這種說法當然是一種推測,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各種證據的支持,使得印第安人是華人後裔的理念讓更多的中外學者持有,並持續的加以考證!

早在1939年,中國學者陳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斷想。70年代,香港學者衛聚賢在《中國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撰文說:「殷人亡國后,逃亡到了美洲,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達克島去尋找美洲虎皮,後來,殷人後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帶回六隻美洲特有的蜂鳥。蜂鳥體小而美麗,是唯一在飛行中可停可退的鳥。

《左傳僖公十六年》中載「六鷁退飛過宋都」,這幾隻退飛的「鷁」既不是中原的特產,也不是古人的夢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的2136年,殷人的後裔就帶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鳥。」

而在1993年11月28日,《新民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該篇文章中提到:「印第安人的部分DNA與亞洲人以及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土著人是相同的。」

後期出版的一些書籍也從不同的側面證明了古印第安人源於中國人的遷徙,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誰先到達美洲》,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美國亨利艾特.默茲著的《幾近褪色的紀錄》,

尤其是依據中國成書於4千多年前的《山海經,大東荒》進行了細緻的考證,他認為《東山經-大荒東經》所描述的都是北美到南美的地理山水!因為他按照《山海經》按圖索驥,都能對應上,且距離也完全吻合,為此,她對於那些「四千多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頂禮膜拜」…………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認為,那時沒有航海技術,怎麼可能漂洋過海呢,然而根據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中就記載著夏代命九夷,狩獵於大海,獲大魚,由此可見,那時中華民族的航海技術已非我們所想象!更據《詩經。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指殷商的第十一代君主,而這「海外有截」的「截」按照著名史學家翦伯贊的考據,是指北美大陸西部的地方,這就是說,在殷商時,中國已經涉足於美洲!

這些都是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但是隨著各種佐證旁證以及出土文物的出現,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於中國的說法也越來越讓人信服!

我們先從航海技術上考證,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海龜的龜殼,另有產於馬來半島巨龜的龜殼,這說明殷商時期,中華民族的就能進行遠洋航行了,另據史載,滅商之戰渡黃河,姜太公指揮的周朝將士,一夜之間建造了47艘渡船,載著四萬七千人渡過了黃河,從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船舶製造技術和載重能力!

以上證明了在技術上,早期的中國人是足可以到達美洲的,我們繼續從文化上證明,1863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歷史檔案館里,發現了300年前記載的瑪雅人自稱從「海上神路」而來,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上居住著瑪雅人,他們自稱是「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而來。」

在1922年中華民國駐智利大使歐陽庚看到公使館房後有涕竹很奇怪,因為涕竹是產於中國福建等地的植物,傳說「截其二節剖為兩半即可成舟」,歐陽庚看見大為奇怪,便問其印第安僕人從何而來,印第安僕人回答「涕竹是印第安人祖傳的傷葯,是三千年前hosi王帶來的,現在的hosi醫師治療外傷瘰病,更可用針灸治療內科百病」。歐陽庚大為驚奇,漢古書《神異經》就曾經記載涕竹可治療瘰病,而印第安人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更為巧合的是,前面所說的殷商之東征將士,首領之一就叫攸候喜,這麼相近的發音,僅僅是巧合嗎?

印第安人父系基因相對單一,90%都是Q系,但母系基因較為複雜,南北各地分佈比例差異大,長相體質具有相應的差異。北美印第安人母系mtDNA A/B,屬於新亞洲N/R系的下游分支,發源於東亞沿海而遷徙過去,五官立體,身材較高大。

南美印第安人母系mtDNA C/D非常高頻,屬於古亞洲母系mtDNA M的下游分支,是1萬年前出自亞洲北部而遷過去的。她們體質上具有強烈的蒙古人種相貌特徵:面型寬大、突出顴骨,最接近西伯利亞土著居民。印第安類型:面部寬闊、高顴骨、鼻根突出、鼻部又高挺又略狹。

渡過南太平洋到達南美洲的,也許比東亞人通過白令海到達北美的時間更早,他們沒有北美印第安人高大,長相和北美印第安人不同,沒有他們的長相立體。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