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驗案」劉渡舟老先生治療產後病驗案六則

導讀

劉老認為,產後屬虛屬實,當據證而斷。果為真虛,斷用補法無疑。若有實邪阻滯,則又當率用祛邪之法治療,辨證論治則產後與否不與焉。

劉渡舟教授

產後感受風寒

柴xx,女,28歲

1993年8月10日初診。

因產後起居不慎,感受風寒,初起雙手指尖脹痛,繼之則雙手指甲向上下折裂,致使疼痛加劇。

並見小腹發涼,大便溏瀉。一醫慮其產後多虛,純用溫補之方,服至十餘劑而不效。患者形體豐滿,面色尚潤,視其舌質淡,苔白膩,切其脈弦。

證屬產後受風,經脈閉阻,實多虛少。治以祛風通經兼以養血為宜,方用經絡虛而受風邪的大秦艽湯加減。

當歸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白朮10克,炙甘草3克,秦艽10克,防風6克,白芷6克,羌活3克,獨活3克,紅花3克,丹參12克,生石膏12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七劑。

Advertisements

服藥後手指脹痛大減,而又添腹痛、大便溏薄腸胃不和之症,上方停用,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14克,党參12克,炙甘草10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葛根15克,升麻12克,炮姜8克,黃連6克,生薑3克,大棗7枚。

服五劑泄瀉停止,腹中不痛。繼續用大秦艽湯加減調治。

又服十餘劑,手指痛止,新生指甲紅潤而光澤,病癒。

【按語】大凡世醫治產後病,囿於「產後多虛」之成規,每用補養氣血之劑,丹溪即謂:「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以末治之。」

劉老認為,產後屬虛屬實,當據證而斷。果為真虛,斷用補法無疑。

若有實邪阻滯,則又當率用祛邪之法治療,辨證論治則產後與否不與焉。

吳鞠通對此獨有見地,他在《溫病條辨》中說:「治產後之實證,自有妙法。妙法為何?手揮目送是也。

Advertisements

手下所治系實證,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

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清楚,筆下再清楚,治產後之能事畢矣。」

其言頗耐人尋味。本案雖患於產後,然脈證所現,實多虛少,為風寒之邪痹阻於內,經脈不通,故治療仍以祛邪為主,佐以養血益氣之法。

方中用秦艽、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祛風散邪;

以紅花、丹參、雞血藤、忍冬藤、當歸、川芎以活血通經;

白芍、生地、茯苓、白朮、炙甘草以養血益氣;

用生石膏在於制風葯辛燥之性,以防傷陰耗血之弊。

本方以通為主,佐以扶正之品,使祛邪而不傷正,雖在產後,又何疑慮?

產後發熱

張××,女,32歲。

新產九天,不慎感邪,突然寒戰,發熱至39.8℃,上身煩熱,汗出較多,下身反冰冷無汗,口中乾渴,時時呼飲,飲后渴仍不解,伴有惡風、頭痛等症。

視之,面緣緣正赤,舌質紅絳,舌苔薄黃,切其脈則浮大而充盈有力。

此乃陽明久有伏熱,新產之後,陰血虧損,風陽之邪乘虛人侵,致營衛運行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成。治當清熱養陰,兼透風邪外出。

桂枝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玉竹10克,白薇10克,炙甘草10克,粳米15克。

服兩劑,微見汗出,上身熱退,下肢由涼轉溫而愈。

【按語】本案脈證:發熱、惡寒、頭痛,為邪在表;

口渴、汗出、心煩,為邪在里;

上身煩熱,下身厥冷,為陽熱於上不能下達,屬「熱深厥亦深」也;

新產之後,舌質紅絳,則為陽熱傷陰之徵。

此證陽明內有伏熱,又兼風邪外感,且又有陰津不滋之候。

治應清陽明胃中伏熱,兼透肌腠風邪,佐以滋陰養血。

選方用《金匱》之白虎桂枝湯加味,內清伏氣之熱,外解肌腠之邪。

加玉竹、白薇者,能退邪熱而滋陰血與津液。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本案患者脈雖浮大,但和緩從容,為正氣充盛之象,故能兩劑獲愈。

產後血厥(產後大出血)

謝××,女,38歲。

產後下血不止,繼而四肢厥逆,頭上涼汗出,面如白紙,心神恍惚,目䀮䀮之無所見,脈細如絲,唇舌色淡。

此乃元氣大衰,不能攝血之急證。血脫益氣以陽攝陰,劉老急用熱醋熏鼻以斂血氣,繼用:

紅人蔘30克,炮附子20克,白朮15克,茯苓10克,白芍6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一劑而汗止厥回,又一劑血止神安。轉方用「雙和飲」加減。

黃芪15克,熟地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

服三劑而愈。

【按語】本案為產後暴崩,血脫亡陽之候。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當急所固。」急當回陽救逆,固脫元氣為先務,故用參附湯加味治療。

參附湯為峻補脾腎陽氣以救暴脫之良劑,

臨床上凡大病虛極欲脫,產後或月經暴行崩注,或癰瘍久潰不收,血脫亡陽等候,均可用本方救治。

但一俟陽氣來複,病情穩定,然後再補陰血,調和榮衛,以免純陽剛劑助火而傷陰耗血,

所以善後而用「雙和飲」也。

參附湯加白朮、茯苓、白芍者,在於崇脾而補氣血,且芍藥又能制參、附剛燥之性;

加龍骨、牡蠣者,以圖增強收斂固脫之功。

產後身痛

蘭××,女,31歲。

1993年5月8日初診。

產後一月,身痛腰痛,兩腳發軟如踩棉花。汗出惡風,氣短懶言而帶下頗多。曾服用「生化湯」五劑,罔效。視其舌體胖大,切其脈沉緩無力。

劉老辨為產後氣血兩虛,營衛不和之證,為疏《傷寒論》「桂枝新加湯」加味,以調和營衛,益氣扶營。

桂枝10克,白芍16克,生薑12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党參2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0克。

服藥五劑,身痛止,汗出惡風已愈,體力有增,口乾,微有腰部酸痛,乃於上方加玉竹12克,再服三劑而愈。

【按語】本案的身痛,並非外受邪氣所致,乃是由於產後氣血不足,經脈失養,故脈來沉而不浮。

病屬氣血不足,氣不溫煦而血不濡潤·則見身痛汗出惡風等氣血雙虛之候。

故治當益氣養血,調和營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治療,正與本案合拍。

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重用芍藥以養營陰,滋潤經脈;

加党參以益氣補衛;妙在加重生薑之劑量,

一方面能鼓舞營陰外達,與衛相和;另一方面借其辛散之力將益氣養營補養之功達於體表,使其更直接地發揮治療作用。可謂一舉而數得。

本方調中有補,且補而不滯,臨床用於發汗后,或婦人經后、產後,或老年氣血虧虛之身體疼痛,麻木等外證,俱有較好療效。

產後胃腹痛

李X,女,28歲。

1991年5月29日初診。

產後失血,形體虛贏,飲食衰退,脾氣先傷。近日又因氣惱發生胃脘拘急疼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自汗而面色青黃,後背酸痛,並有帶下,大便溏又有虛寒證情,舌淡,苔薄白,脈弦按之無力。

證屬產後脾虛肝逆,陰陽失調。治當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為疏黃芪建中湯。

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12枚,飴糖30克。

服五劑而病癒

【按語】產後失血,導致血虛氣衰,陰陽失調,中氣不建;

又因氣惱,肝氣乘之,故見胃脘拘急而痛,喜溫喜按。

陽虛不固,故自汗出;血虛不養,則後背酸痛。

證屬氣血營衛俱不足,陰陽失調而不相維繫,所以在治療上當以調和陰陽氣血為要務。

《金匱心典》指出「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本案建中氣,宜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甘溫補益脾氣,建運中州;二是補血柔肝緩急,以節制肝木克伐脾土。

待脾氣得建,則能執中央以運四旁,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俾使陰陽調和,氣血充盛。

黃芪建中湯用桂枝湯調和脾胃營衛氣血,甘溫補中倍白芍以緩肝氣之急,與甘草相配,又能酸甘化陰,滋潤脾胃;

加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兼能緩肝之急。

主葯黃芪甘溫昇陽,益補太陰,善立中州之氣。

本方較小建中湯補益中氣之功更強,故《金匱要略》在「虛勞里急」后又加「諸不足」三字。

本方雖氣血並補,陰陽並調,但其功偏於溫補,臨床用於治療胃脘痛而屬脾胃虛寒者,療效確切。

產後下利

崔××,女,35歲。

因產後患腹瀉,誤以為脾虛,屢進溫補,未能奏效。視其舌質紅絳,苔薄黃,切其脈沉而略滑。

初診以其下利而又口渴,誤作厥陰濕熱下利,投白頭翁湯不甚效。至第三診時,聲稱咳嗽少寐而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飲水。

思之良久,乃恍然大悟,此證非虛非濕,乃豬苓湯(咳、嘔、心煩、渴)之證。

《傷寒論》第319條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何況下肢浮腫,小便不利,水證之情俱備無疑。遂疏:

豬苓15克,茯苓20克,澤瀉15克,滑石16克,阿膠10克(烊化)。

此方服五劑,腹瀉止小便暢利,諸證悉蠲。

【按語】本案下利為少陰陰虛,水熱互結所致。

少陰為心、腎兩臟,腎主水,若腎陰虛,

一方面使腎氣不充,失於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內停;

另一方面,腎陰虛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亢盛,又可產生內熱。

邪與內熱相互搏結,形成水熱互結的病理結果。水熱互結,泛濫三焦,下滲於腸,故見下利;

上攻於肺則咳;中犯於胃則嘔;膀胱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所以患者睡眠不佳。

病屬陰虛水熱互結旁滲於腸而見下利,故用育陰清熱利水之豬苓湯,果然療效非凡。

然一誤再誤之後,才抓住了主症,說明了「抓主症」的艱巨性,及其混淆難分的情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