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年年高 但是脾氣卻溫和

縱觀甲狀腺癌年年翻新的發病數字,確實令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並非如此,調查的數據同時顯示出甲狀腺癌「溫和」的一面來。在過去50年,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雖然增長了,3倍,但是其死亡率卻保持平穩。

這是因為在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的預后總的說來是好的,不少甲狀腺癌已有轉移,但病人仍能存活十餘年。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即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其中最常見的是乳頭狀癌,佔85%以上,而乳頭狀癌治療效果又最好,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可能是人類最為良好的癌,病程長,預后好,幾乎不影響正常壽命;其次有10%左右的是濾泡狀癌,還有5%左右是髓樣癌,還有1%~2%叫未分化癌。總之,涉及預后的因素很多,諸如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變的範圍、轉移情況和手術方式等,其中以病理類型最為重要。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患者,95%可以較長期存活。這一切得益於檢查手段的提高、手術技術的改善和較全面的術后治療和管理。

首發癥狀:頸部無痛性腫塊

早期的甲狀腺癌如果得到及時的合理手術治療,都可獲得較長的生存期,甚至術后就「恢復成」正常人。但是如果早期癌拖變成晚期癌,手術后的效果就要差很多,術後生存期也會大打折扣。如何才能早期發現頸部潛伏的危機呢?臨床發現:甲狀腺癌在早期多半沒有任何癥狀,這就給了這些潛伏的癌細胞「矇混過關」的機會,也給及時揪出這些「敵特分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雖然如此,但我們仍可以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來證實它們的存在,然後把它們消滅在萌芽狀態。

一般地說,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首發癥狀為頸部無痛性腫塊,多數腫塊隨吞咽上下移動,部分患者可有吞咽困難及頸部壓迫感。另一部分患者可能首先發現頸部腫大的轉移淋巴結,進而檢查發現甲狀腺內的原發病灶。因此,發現自身頸部有隨吞咽而活動的腫塊,或大於2厘米的固定頸部腫塊,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同時建議2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精神壓力過大的白領女性、有家族甲狀腺癌病史、經常暴露在高輻射工作環境中的人、嗜好吃海鮮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等甲狀腺癌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正規醫院做一次甲狀腺的彩超。這是一個很實際、很有用的方法,費用也不是太高,為100多元。

手術只是治療的開始

甲狀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有3個:第一是手術,第二是放療,第三是口服甲狀腺素。

早期的甲狀腺癌患者手術就夠了,術后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終身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目的一是彌補體內甲狀腺素的缺乏,二是對甲狀腺癌的發生髮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很少有毒副作用。但是在服用甲狀腺素片的過程中,需要足量口服並根據檢查結果調整用藥量:吃過多會出現甲亢的癥狀,吃過少則沒有作用。

甲狀腺癌手術之後,如果有以下3種情況,除了需要長期口服甲狀腺素片外,還需要到核醫學科接受內放射治療:①有遠處轉移或肉眼可見的周圍侵犯,不管腫瘤大小;②原發腫瘤>4厘米;③1~4厘米的腫瘤且有淋巴結轉移,或有其他高危因素。常見的為131碘治療,因為所有的殘留甲狀腺組織,以及80%以上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轉移灶,均具有攝取放射性131碘的能力,當口服大劑量131碘時,它就會像生物導彈一樣定向到達病變部位,利用其所釋放的β射線,將殘留的甲狀腺組織或轉移灶徹底去除或摧毀。131碘治療對手術后無轉移的病人,將起到預防複發和轉移的作用,而對已有轉移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治療轉移灶,故131碘治療對所有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病人都是必須的。131碘治療方法簡便,只需一次口服。由於是一種生物導彈式的治療方法,對全身其他器官組織影響較小,故副作用和併發症均較少。

甲狀腺癌術后複發時間大多在5年之內,複發部位多在腫瘤原發處或頸部。因此,甲狀腺癌病人應特別注意原手術部位或頸部是否有可觸及的腫塊。複發初期病人大多無自覺癥狀,一旦出現聲音嘶啞、嗆咳、憋氣、吞咽不暢、咳血或關節疼痛等癥狀時,往往提示複發癌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所以,術后病人應該定期去醫院接受檢查,一般第一二年內每3個月或半年檢查1次,以後每半年或1年檢查1次。特別應注意的是,最好請原來手術的醫生檢查,因為他們了解病人術前、術后的情況。如前次手術不是在專科醫院實施的,最好帶上病情記錄去專科醫院檢查。

一旦發現複發,切忌悲觀而放棄治療。目前,複發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治療為主,絕大多數甲狀腺複發癌都能徹底切除,即使無法徹底切除,有少量腫瘤殘存的病人仍能獲得較長的存活期。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