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外還有這些帶地名的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家應該都聽得很熟了,因為在斯德哥爾摩發現因此得名。儘管與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沒有關係,但從此只要聽到斯德哥爾摩,就會想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想當地的居民知道后應該會覺得很無奈吧(笑)!不過斯德哥爾摩的居民不會是唯一受害者,這世界上還有另外好幾個「地名+症候群」的心理癥狀,除了斯德哥爾摩,你還聽過哪些地名症候群呢?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個癥狀又名「人質情節」,指的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體驗。

你知道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那你知道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完全相反,加害人對被害人產生同情心的癥狀是哪個「城市症候群」嗎?

「利馬症候群」
來看看利馬在哪裡?

利馬症候群

利馬是秘魯的首都,1996年12月到1997年4月之間,14名武裝革命恐怖份子(Túpac Amaru Revolutionary Movement)夾持了數百位日本駐秘魯大使館人員,後來多次分批釋放上百名的人質,直到進入4月後的第126天,秘魯特種部隊攻堅,救出恐怖份子留下71名人質,但另有一名人質死亡。

還有一種情境相同,但癥狀相反的「倫敦症候群」

倫敦症候群

倫敦症候群指的是人質對加害者完全不服從甚至與他爭吵對質的情況,與斯德哥爾摩相同,因為在倫敦發現而得名。1980年伊朗駐倫敦大使館被伊朗恐怖份子佔領,26名員工被挾持的事件而來。經過六天的談判后,英國特種部隊準備攻堅,此時綁匪殺害了一名與他們不斷爭吵的工作人員,成為此次事件中唯一一位被殺死的人質。

接下來是一些比較沒有那麼極端也沒有那麼嚇人的癥狀,例如

「巴黎症候群」

巴黎症候群

指的是因為對巴黎的美好向往來到這裡,卻對真正的巴黎失望產生的巴黎症候群,日本大使館甚至有一隻專門熱線,用來供那些產生巴黎症候群抑鬱的日本人諮詢用的。

另外還有「佛羅倫斯症候群」
佛羅倫斯症候群又叫司湯達症候群(Stendhal ,法國作家,著有《紅與黑》)」,指的是觀眾因為面對難以置信的美(通常針對藝術作品)心跳加速、暈眩、昏倒甚至產生幻覺的癥狀。

佛羅倫斯症候群

與「佛羅倫斯症候群」類似,但是起因是宗教理由的。

「耶路撒冷症候群」

因拜訪宗教聖地后出現妄想、精神錯亂,無法停止某個想法的癥狀。

耶路撒冷症候群

「賽拉耶佛症候群」
其實就是歷經了戰爭的民眾在戰後產生了PTSD的徵狀。

賽拉耶佛症候群

「印度症候群」

印度症候群

特指到印度去追求心靈自由的西方人,沉迷於瑜珈與冥想等活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