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已恨蓬山遠」,劉郎原指劉晨,卻為何用蓬山而不用天台山?

(問答留存)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暈,真的是無法想象,這要積攢多大的勇氣,才敢評析李義山的七律,尤其還是《無題》系列。義山的《無題》千百年來被無數文人細緻考究,剖研入骨。哪能論到後輩俗人在此指手劃腳?但是心真的很癢,手也很癢。要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會憋死的!只好安慰自己,反正丟人也不止一次了,再丟一次又有何妨?

個人以為,這一首《無題》算是相對比較好理解的一首,尾句為什麼沒有天台山而用蓬山,只是因為這裡是用兩個不同的典故來表達更多的含義。「劉郎」一詞指劉晨,更指劉晨在天台山遇到的仙緣,或者是艷遇!也就是說,典故選擇了「劉郎」,本身就含有了「天台山」這個元素。

那麼,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換成天台山,那麼,尾聯就變成了

劉郎已恨天台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首先,結合尾聯地句,我們不難想象,出句強調的是「恨」和「遠」,也就是和心上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用天台,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劉晨與天台山的距離並不「遠」,因為他當年只是去採藥,而且事後也回到過天台山去尋找仙女。那麼接著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因為劉晨再回到天台山時已經仙跡緲然,那麼此處的「天台」是可以引伸為「仙女」的,如果「天台」引伸為仙女,那麼這個「劉郎已恨天台遠」從意思上就變成了「劉晨惱恨為什麼離天台山那麼遠!」,這個意思是成立的。

但是,這樣一來,「劉郎已恨天台遠」與對句「更隔蓬山一萬重」,無法銜接得渾然一體。意思就變成了這樣「劉晨惱恨為什麼離天台山那麼遠!可是我離心上人比蓬山還要遠上一萬重」,顯然,問題出來了,前後不搭!也就是說,這兩個山必須是一致的才合乎邏輯,要麼全是天台山,要麼全是蓬山。

哪么,問題就回到了原點,我們胡亂瞎猜一下,李商隱為什麼要用」蓬山「而不是」天台山「呢?

天台山,是仙山,有仙跡。

蓬山,是仙山,距離特別遙遠!

1、蓬山的典故比天台上還要多,天台山只在劉郎那個典故中是含有「仙」的含義的,更多的卻是風景名勝。

2、相比天台山而言,蓬山不但有仙,而且很「遠」!而且從全詩和尾聯來看,作者想表達的不是「仙」,而是「遠」。

3、哪怕以「仙」論,顯然蓬山更加適合,寓意也更加豐滿圓潤,《列子》、《山海經》、《史記》都會為這個典故進行藝術上的加持!

4、「劉郎」一詞已經含有「天台山」元素了,那麼此處再用天台山,就顯得重複,而且對句也要改過來,但只要改過來,這個「遠」的味道就淡了。

5、天台是實,蓬山是虛,無論如何,「更隔天台一萬重」是不成立的,而且缺少了一些虛幻如夢,缺少了一些無盡惘然之意。

6、天台再遠,也是可以達到的,但蓬山卻永遠也達不到,這也和詩中首聯「來是空言去絕蹤」相符合,正所謂此生緣斷,相見無期。

7、從吟讀效果(音律)來看,蓬字的聲母為「P」,英文中是濁輔音,中文發聲為濁音,氣息短而促,沒那麼輕婉空靈,顯得沉重悲傷,又帶些力量,恰好暗合了「恨」的意味。

因此,此處用「蓬山」要比用「天台」好上「一萬重!」

另:關於這首詩的譯文有很多,個人更傾向於李義山將自己擬做那名心上人,以女人的角度來寫的,畢竟頸聯那些細美的物件與男性無關,何況尾聯還有一個「劉郎」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