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五帝史》(2):五帝之一黃帝

黃帝,姓黃,名帝,簡稱黃帝?對不對?

你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就像秦始皇不姓秦,唐太宗不姓唐,孟姜女不姓孟一樣,黃帝可不姓黃,他姓公孫,黃帝居住在姬水一帶(大概位於陝西中部),所以又姓姬,戶口本上的出生地是軒轅丘。

黃帝的名字叫軒轅,是有熊部落頭領的大公子,後來才被老百姓稱為黃帝的。

黃帝和古人的姓是怎麼來的呢?

把姓這個字拆開,就是女--生,也就是女子所生的意思。

人類社會最早是母系社會,男女關係比較混亂,人們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姓的作用類似於這一堆孩子是誰生的。

不要小看這個姓的發明,從人類優生學的發展來看,它可是具有遺傳學、基因學、精神病學、醫學等學科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講呢?

原來那個時代的古人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同一個媽生的孩子,如果亂搞男女關係,那生出來的孩子痴獃的比較多。

Advertisements

雖然那個時代還沒有普及到遺傳學的知識,但人類認為這是神不允的行為,於是就制定出」同姓不婚「的規定。此時,姓也起到了判斷結婚條件的識別作用。

當然到了黃帝時期的父系社會,姓已經不是母系社會的那個概念了,這個姓的來源就多種多樣,有從地名來的,有從部落圖騰來的,所以黃帝的姬姓,是來源於姬水的意思。

老百姓的姓呢?

對不起,他們沒有,因為上古時期,老百姓是只稱名,不稱姓的,只有貴族才能用姓。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很多平民老百姓也可以布衣拜相,所以姓變成不是貴族所專有的了。

當然嚴格來講,「百姓」這個詞,原來是指那些貴族們,並不是現代所指的老百姓。

普及完這些知識,我們接著講黃帝的成長經歷。

公元前2599年,居住在渭河流域附近的有熊部落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件影響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大事。

Advertisements

部落首領少典家,添了一個兒子,少典給這個孩子取名為軒轅,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黃帝。

黃帝從小就是神童,按照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黃帝大概屬於古代的超能者,因為他出生後幾個月就能說話。

有了這樣神奇可怕的能力,黃帝長大后很快就接了父親的班,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部落首領。

當時各個部落之間爭鬥不休,經常為了一畝田,一隻牛打的不亦樂乎,小部落更是成為被蠶食的對象。

黃帝看到當時的紛亂的社會環境,很快意識到,要保家衛國,靠傳統的部落百姓參戰的方式,已經阻止不了戰爭,而是要建立起一隻職業的戰鬥隊伍。

打仗,不能硬打,也要講究技巧,更要有科研精神,要研究戰爭的藝術,還要研究戰術。

黃帝的部落是游牧民族,他訓練了一支職業的軍隊,而不是由靠戰時才拿起木棒格殺的原始人。

黃帝娶了西陵部落的嫘祖為妻,在替老丈人打敗欺負西陵部落的人後,黃帝認識到自己的養兵的策略是對的。於是他開始向各個部落暗示,自己在其他部落被欺負的時候,黃帝有能力幫助他們。

當然,助人為樂也要講究技巧,特別是自己還不夠強大的時候。

東方紅,太陽升,世上出了個活雷鋒。被欺負的六神無主的那些部落,感覺自己總算是找到組織了。黃帝先幫助找那些小部落,找那些小部落之間的紛爭試刀,幾次下來,部落之間都知道有個叫軒轅的人。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黃帝的名氣打出去了,贏得了很多部落的尊敬。

各個部落開始和黃帝聯絡,黃帝開始以類似維和部隊的角色,開始調解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

彼時比較強大的兩個部落,也是黃帝的兩個最大的對手,一個是和自己同在渭水流域的炎帝部落,一個是東邊長江流域的蚩尤 (chīyóu)部落。

先說炎帝部落。據說,炎帝的部落是神農氏的一支。

神農氏擅長識別百草,能夠種植穀物,而炎帝的部落,在發展的農業的同時,更是擅長開荒,而且是用火開荒,這也是炎帝稱呼的來歷。炎帝的炎有兩個火,這可不是白寫的。一個火就就厲害了,炎帝是兩把火,自然實力不可小覷。

炎帝勢力逐漸強大,開始佔領其他諸侯部落的土地。這些部落打不過炎帝,聽說黃帝實力強大,就開始依附黃帝,想讓黃帝給他們出頭。黃帝告訴他們:炎帝太強大,我暫時也惹不起,但是我們部落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你們可以來投奔我們,等我們強大起來后,我會幫你們奪回土地。

有了這樣的承諾,越來越多的部落開始歸附到黃帝這一邊。同時,黃帝手下的勇士也都擦拳磨掌,想和炎帝大戰一場。可是,黃帝卻一直沒有動靜,黃帝手下的這些人,見他一直不和炎帝開掐,急得問道:「首領,我們什麼時候動手和炎帝干一仗呀?」

黃帝說:「等一等。」

「要等到什麼時候。」

「等時機。」黃帝說:「我們的實力和炎帝相比,還不夠。」

戰爭,雖然是兩方軍隊的競爭,但背後也是經濟實力的比拼,要養士兵,還要收留其他部落的人,沒有糧食不行。但當時糧食還夠,因為能夠種植的穀物還不夠多,也就是說經濟實力不如炎帝。

經濟實力的比拼,又變成人才的競爭,以及創新的競爭。

黃帝隱約明白一個道理,但是這個道理他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表達,一直到現代我們才知道,他一直要表達的那句話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當時的人越來越多,吃的東西卻沒有同時增長,這是一切爭端的根源。

民以食為天,有了吃的,自然會有人跟著自己,談理想都是扯淡,首先是要多產糧,下面的人吃飽才會跟著自己走。

黃帝做的和神農氏不一樣,他沒有親自去自己研究各種新的技術,他不想成為專家,不想成為愛迪生式的人物。因為他思考之後,他明白自己也就只能活個兩三百歲而已,如此短暫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

所以他要做的,不是成為專家,而是尋找專家,培養專家,創造適合專家生活的土壤(不要想歪了,不是活埋),這個土壤就是一套政治經濟軍事的制度。

其實就是一句話,那就是要進行制度的創新。更何況,他現在不少一個對手,而是有兩個。除了炎帝,蚩尤也是一個隱患。黃帝知道,現在不是冒然發動戰爭的時候,他必須先學會戰爭規劃,打一場有準備的戰鬥。


兩千多年之後,有一個名叫莊子的人仰望星空,思索了很久之後,突然靈光一現,似乎一下子和黃帝生「生有涯而知無涯」的想法心靈相通,說出來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而隨無涯,殆矣!」

後世將這黃帝和老子並稱為道家的人,也就有了黃老之道的說法。可是,黃帝並不是無為而治,否則他也沒法在和炎帝和蚩尤的戰爭中,獲得勝利成為五帝之首。

(1)黃老之道: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

(2)老莊:指老子和莊子。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