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生孩子,可你真的會養嗎?

幾天,我刷朋友圈,發現只比我大一歲的女性朋友小L生孩子了。

女人的生育年齡與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竟然不成正比,我驚嘆。

在以往的數據中,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女性,生育越晚。然而我的朋友之中,碩士畢業的女性,卻比許多只有大專文憑的女性更早的結婚生子。

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生孩子,越來越多的中年家庭生二胎。


L發的朋友圈是這樣的:

圖片是一個小女嬰在哇哇大哭。配文是:我女兒真能嚎!天天嚎,夜夜嚎,像我女兒這樣能嚎的,我只見過我檬,真是沒sei了!聽說我老公小時候也很能嚎,原來嚎也遺傳啊!出了月子好想逃跑!

她提到的「我檬」就是我。我兩家世交,從小長大,如同姊妹。自小,關於我幼年哭嚎的事迹就是街口巷尾最熱門的談資。

於是大人們比較「歧視」我,認為我是熊孩子。

而我也帶著「熊」這頂帽子自卑了許多年許多年。又許多年,為了反抗這種不公平的思維,我策劃了一次成功的離家出走,成功之處在於,沒有人找的到我,我回來后,也沒有人敢教訓我。

從那之後,父親開始反省,而母親仍然覺得是我太熊。

又許多年,我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癥結。並非一句玩笑就能令一個孩子如此充滿怨憤,然而這句玩笑背後,是一種極其深重的錯誤認知和思維方式,這認知會使整個漫長的養育過程都裹上一種「欺侮」孩子的意味。

從小L發的那條朋友圈可以清晰的看出,面對孩子的哭嚎,她心裡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的:

這孩子怎麼這樣?不停的哭,到底是遺傳誰?

而這個想法經過的潛意識是這樣的:

孩子哭的原因一定在孩子自己身上,這麼小的孩子,原因應該在遺傳身上,而遺傳這個事情,壞的,肯定是孩子他爸,好的,肯定是我。

這個思維很普遍,所有母親幾乎無一例外。我給這個思維總結了一下:

一切都是孩子的錯,與我無關。

母親的這個思維方式和認知會一直伴隨孩子成長。

比如我小時候愛哭,我的母親、姥姥、姨娘們,都認為是我這個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她們的撫養方式沒任何關係。

萬幸,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解釋了孩子愛哭的原因。為我們這些敏感而弱小的孩子正名。

孩子哭鬧是因為TA沒有安全感。在不餓不冷,沒屎沒尿的情況下,孩子哭是因為溫暖安全的依靠消失了或者變化了,於是TA發出恐懼和聲討的哭聲。

一位母親,如果目光不能時刻停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哭鬧,這是最原始的佔有慾——對安全保護和愛的佔有。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對比了抱著孩子,眼神一直和孩子的眼睛交流的母子,和抱著孩子,眼神卻在孩子以外的地方的母子,十年之後孩子的成長狀況,那個一直有眼神交流的嬰兒,長大后比沒有眼神交流的嬰兒更自信,心理更健康,性格更友好健全。

這說明,孩子不僅需要懷抱,還需要時刻不斷的關注。

事實上,我的幼年期是分為兩段的。前一半是我奶奶撫養我更多,那時的我是不哭鬧的,後來母親接走我,我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撫養者,於是失去了安全感和關注,而我母親並不能時刻關注我,因為她要上班,下了班又很累,更不可能時刻與我眼神交流。我還沒來得及產生新的安全感,就先感受到了來自這些「新」大人們的嘲笑,我更想念舊的環境和撫養者,於是哭鬧。

從後來,問起我的奶奶以及叔叔姑姑們我小時候的事,他們總是說我脾氣很擰巴,卻從未提過我愛哭,就能證明這一點。

關於擰巴,是因為我特別不好騙。嘿嘿~~

孩子的感受是最敏銳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母親這裡,因為除了母親,其他人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安全的,哪怕是父親,也沒有母親帶來的安全感強。這個抱著TA的女人是TA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唯一的依靠,母親一瞬間的「走神」都會被寶寶捕捉到,並造成TA的不安。

所以,正確的思維和認知應該是這樣的:

孩子不停地哭,是不是因為我離開的太久?

即,一切都是我的錯,與孩子無關。


定會有人嘲笑我:照你這麼說,所有人都不適合生孩子了,因為不工作不幹家務,怎麼生存?怎麼生活?

是啊,是不適合啊,那怎麼了?所有人不適合,就要改變適合的標準嗎?

不能說,所有孩子都這樣長大,那麼就算都有問題,也可以當作都沒問題了呀!

大部分人都錯了,就變成對的了嗎?那麼從前,大部分還都認為地球是方的呢。

一個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複雜思考,理智還未發育,只有原始感情,只能任人擺布,卻要承擔「錯」這個字,而圍在TA周圍,可以任意擺布TA的成年人,竟才是無辜的,是冤枉的,是受害的,是「無關」的?

這種思維認知是近似於欺軟怕硬的心態的。

孩子無力反駁,認知不全,能力有限,大人說TA是什麼,TA就會認為自己是什麼。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得到了無上的權利和萬能的感受。於是,煩人的事情,都是孩子的錯。

這就好像,辦公室里,所有錯都是員工犯的,與領導無關,所有對的都是領導做的,與員工無關。

為何員工不反駁?因為員工是軟弱的,領導是強硬的。為什麼領導是強硬的?因為領導給員工定工資唄。

親子關係也如此,孩子是軟弱的,父母是強硬的,因為父母給孩子飯吃給孩子錢花。

多麼原始的一幅圖景啊!

赤裸裸的欺軟怕硬。


人們忘了,生孩子有養孩子的義務。給孩子錢是應當應分,怎麼還能反過來要求孩子像乞丐一樣,為父母的施捨卑躬屈膝呢?

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會覺得與父母之間不是恩情,而是交換,用自己的乖巧、優秀來交換父母多一點的零花錢、自己想要的玩具和嘗試新事物的機會,這其中,還要面對父母反悔的情況。

如今,青少年所謂「成癮」問題泛濫,全去怪孩子,怪網路,就是不怪自己。青年人創造力不強,缺乏活力,全去怪青年人懶惰、自私。

可曾想過,在父母的錯誤認知之下,孩子的處境。他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嘗試自己好奇的事情,而是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應對繁重的課業,只是為了讓父母看見自己的分數,這樣子長大,連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都不了解,談何創造力?

成績好的孩子只是缺乏創造力,將來頂多是個宅男腐女什麼的。可是很辛苦了成績也不好的孩子呢?不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還要面對父母的責難,乾脆自暴自棄,找個渠道宣洩自己的鬱悶和壓力,而最能令自己失去的自信得到補償的,就是網路,因為那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打遊戲打得好,起碼還能有許多粉絲。

在知乎上,我回答過關於青少年成癮的問題,那是因為缺失造成的。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成績好,還能打得一手好遊戲。可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的思維仍然是:都是你的錯,別家孩子怎麼成績就比你好呢?

然而你怎麼知道,別家父母是怎樣陪伴孩子攻克學習上的難題的?

孩子沒辦法,成績不如人,就只能找別的來彌補,比如打遊戲,比如談戀愛。


壓自信,迷信權威,都不是教育里最可怕的問題。許多父母學習到,不能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不尊重孩子的隱私blabla……然而這些都是形式。

根源問題解決了,這些尊重鼓勵的話,自然就會說。

根源是什麼?是限制選擇,從不寬容。

不是孩子做錯了,不懲罰叫做寬容,這反而是愚蠢和不負責,孩子做錯了,一定要懲罰,然後陪伴他去該改正,否則將來可就是大麻煩。

寬容是指,對待孩子無止境的好奇心,表現出一種支持和陪伴的態度。支持他去嘗試,並且與他一同面對結果。

不去限制孩子選擇的範圍。

然而這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因為孩子很可能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搞砸許多事。比如他今天想學鋼琴,明天想學小提琴,後天想上畫畫班,大後天想上舞蹈班……

再比如他學著高年級的同學做實驗,把家裡的瓶瓶罐罐折騰個底兒掉,媽媽回到家,發現自己千元的護膚品統統報廢。

這個時候,除了嚴厲的斥責和懲罰,家長們肯定看不見孩子此時的創造力和好奇心是多麼的可貴。

然後,孩子就再也不敢好奇什麼,創造什麼了。

我們的學生大學之前都是世界前茅,然而一到大學就統統敗下陣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最有好奇心,創造力最好的生長階段,統統單一的跑去記誦學術知識。

一旦孩子想要嘗試什麼,家長會問: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對一個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說,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如果你想要做的這個事情失敗了,損失了時間和金錢,那麼我們會拋棄你。

然後,孩子會一天天,不再敢試,不再敢想,不再敢選。最後,別人幹嘛,我幹嘛,多數人幹嘛,我幹嘛。

內心對於獨特的渴望,只能通過沉迷網路、遊戲、小說……來緩解。

我假裝我是誰,回到現實,做一個路人。這叫沉迷。

我想成為誰,回到現實,就努力去做這樣的人,這叫著迷。


什麼家長不願意陪孩子承擔嘗試的風險?因為他們連嬰兒哭鬧都覺得是孩子的錯,於自己無關,又怎麼肯去與孩子一同承擔選擇風險?

在我們的父母觀念里,自己是長輩,是發號施令的,孩子是聽命辦事的,兩方是對立的。

孩子最好像豬羊一樣,吃吃睡睡,趕在一起就在一起,趕去學習就去學習。什麼事都自理,什麼事都別搞特殊,千萬別來煩我,什麼都與我無關。

從來不想,孩子早戀,可能是父母的關愛不夠,孩子沉迷網路,可能是父母沒有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問題和壓力。

《變形金剛》多好看啊,人人可能都知道,它的導演邁克爾.貝小時候炸廚房的事情,他的養父母原諒了他,當然我想他們一定叫他補廚房來著,但是他們去鼓勵他,說你將來也許能靠這個吃飯呢。

果然,他就是靠爆破特技出名的。這是他的專屬技能標籤。

我們呢,整日研究成癮問題,研究創造力低的問題,研究民族血性的問題……然後說一番慷慨。這行為,就是在說:這一切問題都是社會的問題,與我無關。

耳熟吧,「一切都是孩子的問題,與我無關。」,是不是一模一樣?

死循環

有25+的女性問雲長弓怎樣教孩子,孩子的心理比較健康?雲長弓都會交給我。我統統先問:你生了嗎?

如果她說生了,我會說:千萬別把自己當大人。

她聽不聽得懂,我也不想解釋了。

若回答還沒生。我會說:能不生,就不生吧。

自己還沒長好,怎麼教養另一個娃娃?

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時的感受,才會去怪責都是孩子的錯啊,然後他們的孩子就被迫當小大人,專業辭彙是:親職化。

等親職化的孩子長大,就會重蹈覆轍,讓自己的孩子親職化。

會生不會養,養大的,繼續會生不會養。死循環。

多麼可怕的輪迴,然而人人爭相往裡跳。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