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拾遺:沉肩墜肘,肩與胯合

練習過內家拳的朋友對於松肩(沉肩)之難,應該深有體會。不用說與人交手中,肩膀抗著沉不下去,就是練拳過程中,想要肩膀放鬆下來也不是兩三年苦功能做到的。內家拳講究內三合與外三合,講內三合,讀者都會覺得玄,留待一年後再談。外三合中對肩的要求是與胯合。

對於胯在《內家拳拾遺:落胯與溜臀》之後共有六篇詳細論述,不再贅述。對於肩大家都知道要放鬆、溜肩、要沉肩墜肘。大家現在打開手機中的秒錶APP,然後站起身,兩手自然垂下,腦中存想松肩,啟動秒錶計時器,看看你能保持肩部放鬆多久?在上述試驗中,越是想要放鬆就越難保持肩部的放鬆。那麼松是什麼?多數人包括我在初學拳的時候,師父一提到松,下意識的操作就是身體往下松。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松就是往下,雖然師父不停的對我們講松不是以上壓下,而是以下帶上。但不經過幾年刻苦練習,以下帶上的理論是無法體悟的。

Advertisements

在《內家拳拾遺:意氣君,骨肉臣》中提到胡海牙前輩提到:「意氣均,骨肉沉。」這個練拳心得體會,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松的狀態,松肩並不是努力使肩膀往下沉(往下壓),而是放鬆肩部的肌肉,讓肩部骨骼自然的支撐,骨骼四周的肌肉、皮膚等組織放鬆展開,讓其份量沉入骨中,沿著身體骨架「順流而下」。

明白了松是控制向內而非向下這一前提后,我們來徹底認識一下:肩與胯。其要點在於什麼是合?怎麼合?

有一種觀念認為肩胯合即是:不論是運化還是發力,肩與胯的狀態應該步調一致。這種觀點是大家認知外三合的普遍觀點,認為合就是上下一致,運動方向、朝向一致,同時保持肩窩胯窩四點組成的長方形,在運動中始終不變形,不使其扭曲成菱形。

但是上述理論存在一個問題,肩與胯的運動協調一致能產生什麼勁?誰主動,誰配合?如果有先有后,勢必在某一時刻上面的長方形會變成菱形;反之,如果同時運轉,協調又成問題。其實從肩膀與胯部的生理構造上,也很難保證上述的一致性,肩部比胯靈活太多,動作幅度也要大很多。胯部的運動只有內收與外頂以及前後左右的擺動,讓肩部跟隨胯部的運動,只會讓人無所適從。

Advertisements

什麼是合?肩與胯合其實是指肩骨與胯骨的連接的合。當肩骨能通過下方骨骼支撐獲得穩定,自然會放鬆四周的肌肉,而僅僅是肩部附近的骨骼支撐,不足以鬆掉肩膀之上的壓力,所以需要調整到與胯部的大骨頭連接,這樣從肩到胯再到腳底的通道就完全連通了。附著在骨骼之上的肌肉等組織自然放鬆下沉,勁收斂入骨。肩胯合之後,上半身就處於一套結構系統中,意識只需要保持結構的穩定,那麼下盤的所有動能可以帶動胯與肩的整體運動,不存在胯與肩的主次,大家都服從於整體大勁。

怎麼合?頭頂懸,保持肩膀之上的頭骨不下壓,釋放肩膀上方的壓力。從頸椎開始逐節往下找支撐,一直到胯。當然也可從胯開始逐節往上,一直松到肩。肩與胯合的重點在於保持身體內部骨骼的結構,結構做好了,肩自然能放鬆,並能將地面的力傳導到手肘與指尖。下面進行試驗:

準備條件:2.5kg啞鈴兩隻。

開始試驗:

彎腰兩手各抓一隻啞鈴,胸部與地面平行,如下圖(「啞鈴硬拉」的鍛煉姿勢):

  1. 感知肩膀受到的拉扯力,然後按圖上箭頭方向,緩慢站直身體;

  2. 在身體直立的過程中,逐漸收胯(參看《內家拳拾遺:落胯與溜臀》)、溜臀,收小腹命門突出,腰隙對拔(參看《內家拳拾遺:活潑於腰,靈通於背》);

  3. 整個過程中感受肩部壓力變化,明晰肩部壓力釋放的點位以及壓力的流向;

  4. 通過多次訓練,在動作起始(胸部與地面平行)的肢體狀態下,試驗是否能做到通過上述感受到的通道,化解肩部的壓力。

試驗目的:感知肩部、背部、大腿骨骼與各肌群的關係,找到肢體在不同狀態支撐的最佳結構(上半身最省力的結構),強化體內的結構意識,在不同的肢體狀態下能迅速調整到該結構,以使身體處於穩定與平衡狀態,局部肌肉即不過分鬆弛,也不過度拉伸。

敬請期待下一篇:《內家拳拾遺:坐腕豎指,勁入末梢》

「傳承傳統武術,傳播俠義精神。」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 xiakexueyuan


鄭重聲明:我希望大家更安全,具備防範危險的能力。未來會增加許多動作教程,但是所有的訓練方法與建議都存在危險性,按照其訓練的人需要把握尺度帶好護具,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自己解決。我會提供安全防護方面的建議,但不承擔責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