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佛的菩薩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

蕭衍是南齊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生平

才能

蕭衍年輕時多才多藝,學識廣博。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他經常在當時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出入,與沈約等人合稱「竟陵八友」,在這期間,發表了很多詩作。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建國

南齊末年,由於東昏侯暴虐無道,各地皆起兵造反,不過都被平息。平叛的諸將當中最為得力的是蕭衍的兄長、時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陽)刺史的蕭懿。可是,後來連蕭懿亦被東昏侯毒殺。之後,蕭衍承繼兄長接任雍州刺史。非常喜好樂府詩的蕭衍一方面派人搜集當地的民歌,並恢復了自魏晉以來就已停止的民歌搜集工作。

另一方面,蕭衍亦尋找機會舉兵推翻東昏侯。中興元年(501年),蕭衍領兵攻郢城,圍攻兩百餘日,城破,「積屍床下而寢其上,比屋皆滿。」不久,蕭衍發兵進攻首都建康,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是為齊和帝;而東昏侯就在政變中被將軍王珍國所殺。之後蕭衍受齊和帝禪讓,於天監元年(502年)登基。

登基之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仍有參與樂府詩的創作及編修。與此同時,昔日的好友沈約、范雲等世族出身的名門後人亦在梁朝當上宰相。期間,政府推動各種改革,把南齊時的種種問題改正。

Advertisements

在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多次出家還俗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一年被中國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開始篤信佛法,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其實梁武帝出家是因為國庫的錢財大量花費在建寺供僧等事,其他開銷有困難;有個大臣向皇帝建議去出家為僧,但不立新君,過一段時間他會帶領大臣用錢財把皇帝贖回來;名義上錢給寺院實際進了梁武帝的腰包。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對宗室貴族的種種胡作非為行徑一味包庇縱容,即使謀反也只訓斥一頓了事。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侯景之亂

侯景原為東魏的將領,由於他與東魏丞相高澄的矛盾,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其不信任。迫於無奈,侯景緻函蕭衍,許願獻出河南十三州來投奔南朝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為大將軍,封河南王。不久,東魏攻擊侯景,蕭衍派侄子蕭淵明支援,結果戰敗,蕭淵明被俘。高澄假意提出和解,意在離間侯景和梁朝。司農卿傅岐認為高澄議和是離間之計。而朱異等人則極力主張與東魏和好。蕭衍不聽臣下勸告,與東魏使者往來,侯景感到恐慌。

此時,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蕭衍,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氣憤,遂起兵叛變。他以蕭正德為內應,輕易渡過了長江,並在公元549年三月圍攻建康。城中久被圍困,糧食斷絕,飢病困擾,人多浮腫氣急,橫屍滿路,能登城抗擊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諸王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竟無人討叛。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洗劫,蕭家宗室、世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皆遭血洗,史稱侯景之亂。

城陷之後,侯景的武士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甚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憂憤成疾,口苦幹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怒憤更疾。 據說梁武帝曾經在志公禪師臨終時,向其詢問自己壽命。志公說;「我的墓塔倒了,陛下的大限就到了。」志公涅槃后,寺方造了木製的靈塔,梁武帝擔心志公的木造靈塔不堅固,就拆除,打算重建,拆了以後不久就發生這起事件。 五月,蕭衍在糧食尚足的情況下(身旁有數百顆雞蛋),因激憤不已,病卒於台城內,死前猶喊著軍事戰陣時的「荷,荷」(士兵先退後進的口號),表示他對侯景的反擊志願(並非只是嘆恨),死時86歲,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謚號武帝,廟號高祖。

信佛

梁武帝的學問路線,是先習儒,再奉道,后入佛。少年時代是習儒階段,「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述三教詩》,《廣弘明集》卷三十一)。二十歲以後,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為帝后,仍未舍道。《隋書·經籍志》載,「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經籍志·道經》,《隋書》卷三十五)。稱帝后的蕭衍和道士陶弘景的關係極善,他每當遇到國家大事,經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請教,以致於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稱。不過,在即位后的第二個年頭,即天監三年(504),蕭衍就頒布了《舍事道法詔》,宣布舍道歸佛。而據其《述三教詩》,則稱「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到晚年才開始研讀佛經。這也許說明,他雖然已經頒布了事佛詔,實際上還未真正徹底放棄道教。但總的來說,頒詔以後,他是以事佛為主的。有關《舍事道法詔》的真實性在學術界存疑,但無論其真偽,蕭衍的奉佛則是事實。

蕭衍對佛教的支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親身修佛,二是從各方面扶持佛教的發展。

蕭衍本人歸佛后,逐漸過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他頒布了《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到了晚年,他經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頒布《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宗廟的犧牲,這是有違儒家禮法的,但他堅持推行。他還正式受戒,據《續高僧傳》卷六記載,他於天監十八年(519)「發宏誓心,受菩薩戒」(《慧約傳》)。他最突出的奉佛行為之一是多次捨身為寺奴,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錢財才把他贖出來。他的第四次捨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歷時一個月,所花贖錢為「一億萬」,這為同泰寺帶來了巨額資金。

蕭衍本人是可以划入「義學」一類的,他對佛經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經》、《涅槃經》、《法華經》等,他常常為大家講經說法,召開各種法會,開設過千僧會、無遮大會。中大通元年(529)開設的無遮大會,參加者有道俗五萬多人。他的佛教撰述,則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註解》(現僅存序)、《三慧經義記》(《三慧經》本是《摩訶般若經》中的《三慧品》,蕭衍認為此品最重要,因而單獨列出)、《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凈名經義記》、《制旨大集經講疏》、《發般若經題論義並問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義記》、《敕答臣下神滅論》、《為亮法師制涅槃經疏序》、《斷酒肉文》、《述三教詩》等,均存。

蕭衍在義學上對中國佛學的貢獻,突出之處是把中國傳統的心性論、靈魂不滅論和佛教的涅槃佛性說結合起來了,他本人是屬於涅槃學派的,主張「神明成佛」,所謂「神明」,是指永恆不滅的精神實體,它是眾生成佛的內在根據,「神明」也就是佛性。他又提出三教同源論,認為儒、道二教同源於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教可以會通,同時,三教的社會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為善。

除了自身奉佛,蕭衍還大力扶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他對外國僧人的譯經,非常支持,僧伽婆羅被他召入五處譯場從事譯經,所譯經典,又請寶唱等人寫疏,他甚至「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僧伽婆羅傳》,《續高僧傳》卷一)。真諦在蕭衍門下也受到禮遇,只是因為侯景之亂,真諦的譯事難申。蕭衍和國內僧人的關係也很密切,寶亮、智藏、法雲、僧旻等人,都是蕭衍非常器重的。他組織僧人編撰佛教著作,編成的作品至少有十二種。他還廣造寺院,所建寺院,有大愛敬寺、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各寺鑄有佛像,大愛敬寺有金銅像,智度寺的正殿鑄有金像,光宅寺有丈九無量壽佛銅像,同泰寺有十方銀像。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來中國傳佛法,與梁武帝蕭衍會談。但因理念不合,話不投機,離開南梁北去。在蕭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蕭衍對於佛教,可以說是佞佛了,他最後在侯景之亂時,飢病交加,死於寺中。蕭衍之後,簡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學術成就

梁武帝不僅是一位帝王,也是一個學者。

在經學方面,他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

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命殷芸將無法入史的剩餘材料(主要是異聞雜談),編入小說。這些著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

在文學方面,梁武帝也非常喜歡詩賦創作,現存古詩、樂府詩等詩歌有80多首。蕭衍和王融、謝朓、任昉、沈約、范雲、蕭琛、陸倕七人共稱竟陵八友,在齊永明時代的文學界頗負盛名。

在宗教方面,今日漢傳佛教的素食主義即以梁武帝為首。佛教的梁皇寶懺是他編製成的,他又著有《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凈名經》、《三慧經》等諸經義記數百卷。在道教學說中,他把儒家的「禮法」、道家的「無」和佛教「因果報應」揉合,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梁武帝對佛教流通的貢獻,禪宗寺廟常以梁武帝與其長子昭明太子合祀為護法神。

評價

蕭衍登位天子,民望所歸,敢革時政,頗得人心,初期國家興旺繁盛,為一明君。後期太過信仰宗教,企圖以佛治民,學者有此評價:一,太過慈悲,不力法治,導致官吏貪污搜刮,百官「緣飾奸諂,深害時政」,姦邪小人紛紛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現,官場風氣敗壞,民間疾苦,國力衰敗,而民怨終於為眼光銳利的侯景所利用。二,外交失敗,不能知人,「險躁之心,暮年愈甚」,導致侯景之亂,侯景之亂徹底打擊了江南的經濟基礎、人口基礎。

錢穆於《國史大綱》云:「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

王夫之於《讀通鑒論》亦云:「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