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社群長盛不衰?

本文轉載自群冪(qunmee_cn),文章內容來源於泰研社小蓮姐姐在群冪的直播分享。泰研社是國內最早做社群以及進行社群研究的先行者。小蓮姐姐是泰研社的運營負責人,社群經濟探索者,長期專註於社群經濟的研究與實踐。

社群永遠都是風口。人以群分的古語我們都十分熟悉,社群並不是當下才出現的新事物。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姓名、年齡、家庭、社區、地域等標籤,這些就是我們走入社群的基礎。社群之所以在此時火熱起來是因為它帶動了新的商業模式,社群有生命周期,但社群的形態不會死亡。商業會有邊界,但社群是沒有邊界的。所以說通過社群運營而變現,便成為風口上的項目。

一、社群建立需要的三個條件

社群可以理解為一個組織,一個組織必然會涉及建立的條件:願景、使命、價值觀。把一群人聚焦起來到底是要幹什麼?要把這群人帶向何方?什麼樣的人才能跟你並肩作戰走到最後?

Advertisements

很多人會認為:社群應該是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建立起來的,這沒有錯。但是很少有人會對一件事的興奮度不增不減,任何以興趣愛好組建起來的社群都會面對一個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逝的問題。所以說只靠一個興趣愛好是無法支撐社群長期走下去的。

我曾經組建的一個聽課群,願景與使命都沒有規劃好。雖然自己也在很用心的經營,但是慢慢的發現,潛水的越來越多,活躍的就幾個老面孔,社群的參與度和群員的忠誠度、粘性都很弱。這也應該是大部分社群的痛點。在意識到這點后,對我們的學習群進行了反思,是不是我們的群規還沒有完善好?是不是我們的群作為一個學習群,毫無特色?在最終我們群內明確了:我們需要一起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一起做出哪些讓自己自豪的事情。這樣我們便有了願景和使命。

Advertisements

社群有了價值觀,入群便有了門檻,所以說價值觀也是變相的入群門檻。有價值觀的社群在運營和管理方面都會相對簡單一些,這是任何運營技巧也無法替代的。我們的學習群,每次新朋友進群時都會有統一的歡迎口號。所有的動作都很協調,這些細節完全能反應一個群內的價值觀是否統一。

二、社群運營的四個關鍵

社群運營的四個關鍵是參與感、儀式感、組織感,歸屬感。這四個關鍵也是社群文化的打造。

參與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為什麼會形成社群?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實現自己的價值,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調動成員的參與感,通過不斷的互動來激活成員,實現社群內容的自產,這樣的社群一般不會太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參與感是提高社群黏性的最佳方式。

社群成員之間互相打分、榮譽上榜、輪流坐樁等等都是可以玩起來的方式。比如說我們為群員授予了不同等級的稱號,要想升級就要努力做事,通過這樣一個機制其實更能激發大家的參與感。我們每天都會對等級進行最新公示,讓大家及時了解自己的得分情況,並及時反饋。反饋就是明確讓人知道:我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儀式感是大多數人會忽略的一部分。但一些比較有傳統的社群,他們的儀式感就是群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一些功夫協會,他們的拜師儀式,傳承的儀式等。這些功夫協會大概是凝聚力最強的一類社群,他們這樣的凝聚力正是在時時刻刻的儀式感中發展與累積的。

儀式感的打造可先從打造社群專屬時間開始,每天固定時間開展活動,其他時間不打擾群友,在統一時間簽到。不要忽略簽到這個小習慣,這也是社群亞文化打造的方法,統一的行動力,統一的社群語言,會形成蜂群效應。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類似的事情,就會逐步提高參與感,並且讓成員養成習慣。比如,7:30統一格式簽到,八點準時開展主題活動,每次活動之前都要提前一天的預熱。這些都是習慣的慢慢培養。

組織感是我一直所倡導的,一個群內大家要互相加好友,群主也需要有每個群成員的微信。從群主到成員之間,從上到下,從多到一,形成一個緊密的蜂窩結構。如果大家都是孤立的點,那就是一盤散沙,當大家互相連接,凝聚他們去做一件事,這樣才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比如我們的學習群就有一個完善的上升梯度和完善的學習結構,不是把大家聚集起來你就成功了。社群最難的還是運營,社群需要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

歸屬感也就是社群的榮譽感。當社群的歸屬感做好的時候,群成員會更加認可社群、更加信賴社群,他會把自己當做社群的一部分。比如我們經常在大馬路上見到很多社群組織的服飾,會在北京見到「洪興十三妹」社群的衣服。這些社群一定是得到了群成員認可的,他們的社群文化一定是好於其他的普通社群。

群主要和每個群成員進行溝通,一個簡單的私信溝通,會讓人感受到這個群的關懷,關注每一個群員。了解每個群成員的需求,了解他們潛水的原因,了解他們對本群的看法,讓大家提出建議。真正的社群倡導的是利他,而不是群主為了滿足個人私利。你要知道為什麼大家願意陪你一直走下去,當大家在這個群里都獲得價值和認同的時候,這樣的社群才可以走得長遠。

給大家舉一個我們泰研社的文化例子。我們的社群有獨特的圖騰、口號、旗幟、徽章乃至通關語。社群也是一個小的江湖,哪一門哪一派,一看一目了然,我們借用孟嘗君孟嘗令的玩法,設置了泰研令。因為我們是學習類的社群,每個人入群的學習目的應該都不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有需求,那麼泰研令的設置可以有效的幫助到每個群友,何樂而不為呢?

泰研令就是一個規範的積分制度。群成員為社群做出了貢獻可以得到10積分,積極地參與群活動可以得到5積分,當累積到一定分數后就可以發動泰研令。只要有群友使用泰研令,我們就會舉全群的力量去幫助他,這樣一個簡單的玩法得到成員的全力支持。這樣的規則可以有效的激勵大家,也可以讓大家選擇性的參與活動。

三、社群的最終變現

2014年社群大爆發,於是有大批的人投入到社群的風口,但是很多人耗在社群上投入與產出不對等,由此導致大面積的社群面臨困境。

每個運營社群的人都在想如何變現,可社群的本質從來不是賣貨場。社群成員所需要的產品是C2B而不是B2C,我們應該去想群成員想要什麼,而不是我們有什麼要推薦給群成員。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小米社群,他們聚集了一群手機發燒友,通過社群內的討論與徵集意見,最終造就了小米手機這一被廣泛認可的產品。

社群組建會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組織、成員、意見領袖和內容是四個基本的要素,這四個要素也是四個商業化的方向,群主職業化就是圍繞四要素變現。羅輯思維以交會費的方式變現體現的就是群成員商業模式。他們還組織活動變現體現的就是組織式的商業模式。活動後方的贊助商需要向他們交錢,這就是他們的內容變現。還有意見領袖的賣書等商業方式。

社群變現從來都不難,難的是大家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群,而且總是把社群往產業化的方向去發展,羅輯思維並沒有通過產業去變現。社群其實並不需要產業化,大家在盯著產業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社群本身最值錢的東西,老是希望通過社群來賣貨,一賣貨就發現社群就沒搞頭了。

社群不能忽視自己最值錢的東西,而把那些競爭最惡劣、毛利最低的東西放進來。就像電商賣貨,往往因為盈利的天花板而把自己搞死。所以說電商社群化是真的,但是社群電商化是一個偽命題。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不賣貨,也不是只賣貨。

__________

150冪微信公眾號:mee150

尋求報道請加微信: 江鷹(tiaodengzhiye)

社群相關文章投稿: [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