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賺大錢,先修聖心,從陽明心學到尼采超人哲學

為什麼「賺的錢越多就越不快樂?」「人生除了賺錢還能做什麼?」「怎麼有的人搬磚成了老闆,有的人還是一輩子搬磚(潘石屹的故事)」

先從兩個哲學問題開始本文:

  1. 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死亡,那麼人現在為何還活著?

  2. 假如沒有死亡,人類會怎麼樣?

哲學大儒回答了第一條:其實金錢是人生階段的結果,死亡是人生的最終的結果,如果你單純為了金錢而活和你直接面對死亡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哲學大儒回答了第二條:正是因為有死亡,這個最終底線,人生而才願意為了某些東西奮鬥著,如果我們的生命是無限期的,那麼今天該做的可以推到明天,甚至可以推到1萬年以後才做,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發展了,死亡是上帝最偉大的發明,所以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那麼不選擇錢和死,那麼為了什麼而生?

佛家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遁世,認為人性本惡,既然外部物質是「諸法無常」,而自己又是「諸行無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摒棄雜念,每摒棄一項雜念,你就更上升一個階段了,最終徹底捨棄「貪嗔痴」做到了「寂靜涅槃」,你就成為了「佛陀」(梵語的意思是覺悟者)。

道家給出方法和佛家類似,認為人性本善,外在的誘惑會毒害我們心靈,只有做到「返璞歸真」像一個嬰兒一樣活著才是得道了。

儒家給出了相反的答案,認為人要入世,要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要獲取功名利祿,流芳萬古。

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煥然一新的,他既結合佛家、道家的前提,認為向外部世界求索結果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迷茫,而他又結合了儒家的精髓,認為人生於世不能無為,必須要「精進」,於是便誕生了偉大的陽明心學--向自己的內心(良知)尋求精進。

古代受限於文言文的表述模糊以及朝廷的打壓,陽明傳世的學說並不多,他僅僅留下《傳習錄》「四句教」「知行合一」和「心即理」的碎片理論就撒手人寰了。弄得後世的學生爭論不休,甚至認為「知」是指知識而非良知。有的人就純粹認為「良知」就是樂於助人、樂善好施,以為這樣就是「知行合一」了。

所謂它山之玉可以攻玉,400年後,西方一名神經醫學專家(佛洛依德)給出了新的答案:人心是有(自我、本我、超我)組成的,本我就是內腦組成發出的信號,它決定了人的原始情緒,如妒忌、開心、性慾、食慾、哀傷、憤怒。而超我是大腦皮層經過後天訓練形成的:道德、世界觀、信仰、良知。而正常人更多的是「自我」:由本我和超我互相調節抑制,比方說內腦看到美女的時候,會興奮,但是皮層告訴我們不能有所舉動,要剋制自己。而另外一個場景,皮層明明提醒你該交作業了,但是內腦缺發出相反的信號,再等等...大不了明日借同學的抄一下,互相矛盾,這就是自我。

幾乎在同一時間,大哲學家尼采提出了相同的觀點---「超人哲學」:世界上的生物分成「畜生」「人類」和「超人」,人類之於畜生,就像超人之於人類。當時大多數人也不知他說的是什麼,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實本我就是對應畜生,代表人的原始慾望。自我對應正常人類,代表了人的矛盾。超我對應的是超人。

後世的思想家在尼采和佛洛依德的理論基礎上再作演繹,誕生了五花八門的學說,如馬斯洛的人性需求五重理論---生存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稻盛和夫的《活法》《干法》《心法》---人要修鍊不必要遁世于山林,只需要沉浸在工作之中即可;馬爾科姆《異類》--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人只要從事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就會成為該領域的大師。(這裡回答了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潘石屹搬磚能夠成功?因為他在搬磚的工作成刻意練習其他的本領,如管理、銷售、生產等等,每時每刻都在脫離自己的舒適圈,最終和農民工小夥伴分道揚鑣,成為地產大佬)所以光有《活法》中的「干」不行,還要「刻意」去「干」才能稱為大師。彼得《第五項修鍊》舉例了人類歷史中稱為「異類」的大師,很如何辨正的看待外界系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拿破崙,明明是科西嘉人,卻為了實現自己的軍事和領導才能當上了法蘭西的國王,擔任國王期間還不斷做各項試驗:法學的、數學的、哲學的,甚至在被迫退位以後也不放棄,他想和英國談判,讓英國送他去南美洲做一名生物學家,調研當地的生物,但最終不得願。)

那麼是否不斷脫離自己的安逸圈就能稱為「異類」,非也,還要做到「心即理,心外無物」和「致良知」才行,比方說你是專註於編程事業的,那麼你應該把視野集中在更高端的語言學習,而不應該去在煮飯,打遊戲,畫畫這類技能上下刻意練習,當然適當了解是無傷大雅,你心裡存了這些事物就屬於「心外有物」了。另外就是「良知」怎麼解釋?看了《左手天才右手瘋子》《君王論》也有了明確的解釋:良知就是你的世界觀,只要你認為是這個世界觀是對的就是你的良知,正如《左手天才右手瘋子》第三章的殺人犯所言:我突然受到了造物主的啟示,既然獅子豹子殺羚羊,而且很多也不是為了食物的,就是純粹的把它們殺死,那這就是獅子豹子的天命,既然這樣,我的天命怎麼不能是殺人?《君王論》:為了最高道德可以不擇手段.....當然你願意的話,《雷鋒日記》也可以是你的良知,總之良知不止是簡單的善與惡,王陽明在鎮壓江西賊匪的時候也殺死不少農民,因此中國的教科書對他並沒有什麼褒詞。但是他卻為了自己的良知成全大義,這並沒有錯。

說了這麼多終於可以回來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心即理。其實王陽明要求的境界比「自我實現要更加」苛刻。馬斯洛認為,像高等僧侶那樣,為了神佛,一生苦行就算是實現自我的一種的。而陽明則認為這類人是心外有物,有神佛,他們的行動是為了神佛去做,而不是自己的內心去做,所以不是心即理。心即理要求的是把「超我」徹底替換成的「本我」,一切的行為舉止均遵從於自己世界觀的感召,服從於自己的道德就像服從於自己的直覺那樣,這就是心即理。

研究王陽明會發現,其悟道有兩個階段,一個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自己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精髓,提出「知行合一」的礦石學說。後來就是幾次沉浮以後提出第二次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於是便有了「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說說我自己的體會,我從程序員畢業,然後06年看著身邊的小夥伴都在創業,於是自己也躍躍欲試,結果折騰了好多次,有的項目成功了,有的項目失敗了。但是我發現自己的閱歷漲了,但是內心根本沒有成長,看到學校的師弟融資了多少多少,成功了就會心裡一疼,怎麼當初我就沒有想到這個法子?看到某些人p2p老闆破產,心裡又一樂,心裡默念活該。手機和手提里裝了各種各樣的資訊軟體,說起某某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對未來的風口判斷更是頭頭是道,但是反觀自己還是那麼的不快樂。直到一次偶然在書店裡買了陽明心學(本來就想著這類書應該和周公解夢,孫子兵法,奇門遁甲那些地攤貨一樣的,結果一看以後,就把之前《三我》《超人哲學》《異類》的片段都串聯起來了),我彷彿聽到王陽明他想表達是什麼。

在實踐陽明心學的一年裡,心靈清澈了,每日都自覺的刻意練習,也不會用一些借口打法自己偷懶,玩遊戲,看到別人的財富心裡也莫名其妙的平靜,自己的事業上遇到的困境也不會煩躁不安。如果聽過狗尾巴理論的同學一定知道:財富就像狗尾巴,你拚命追逐的時候它不會來,但是你踏好了當下的步子,他就自覺跟上來了。

最後一句話,想要贏得財富,必須在「風口」中,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的訣竅是「知行合一」,外部條件(風口)我們通常無法改變,但是改變自己總是可以的。最終通過「存天理、滅人慾」做到「寧靜於內」而後「無敵於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