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醫特點大揭露 莫讓庸醫害了中醫

庸醫古今中外都有。中國古代對庸醫沒有嚴格的衡量標準,但有一條認識是共同的,那就是看療效。偶然的醫療失誤即使名醫也在所難免,可是如果一個醫生不明醫理,診治效果極差,那就是平庸之輩無疑了。

1.庸醫的社會危害

庸醫對社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他們醫療技術低,常常造成誤診誤治,有時甚至以藥石殺人,導致病家人財兩空,遭受莫大的痛苦和災難。庸醫對中醫事業的危害同樣也很大。他們混跡於醫生隊伍中,不學無術,濫竽充數,敗壞了中醫的聲譽,也阻礙了醫學的發展。個別庸醫靠著偶然的療效僥倖成名,使人們誤以為學醫行醫輕而易舉,是一條撈取名利的捷徑,於是爭相往醫途上擠,結果使中醫隊伍更加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導致整體醫療水平無法提高,也加劇了病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的諺語,就是人們由於庸醫多而得出的教訓。清代醫家徐大椿說:「古諺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自宋以前已有之。蓋因醫道失傳,治人多誤,病者又不能辨醫之高下,故不服藥。雖不能愈病,亦不致為葯所殺。」正是由於庸醫經常誤診誤治,致使病人對中醫產生不敢輕易相信的心理,這必然妨礙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2.與庸醫現象做鬥爭

庸醫不僅遭到中醫界有識之士的一致揭露和譴責,也在文學作品中受到揭露和批判。古代的文學家們用形象的筆觸描繪庸醫的面目,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嘲諷和鞭撻庸醫,與中醫界遙相呼應,共同與庸醫現象做鬥爭。

不學無術、誤診誤治是庸醫的共同特點。清代諸聯《明齋小說》卷六記載了這樣一則很有典型意義的故事:有位姓吳的婦女,偶發寒熱,請醫生來看。第一個醫生看了說是暑熱,用了祛暑退葯,毫無效果。接著第二個醫生說是濕,另一個醫生又說是風寒,莫衷一是,結果誰也沒能治好。病情纏綿了四五個月,病人逐漸腫大,肚子膨脹,家裡人只好再請醫生。第四個醫生一看這種情況,妄稱為營衛不和,身體虛虧,用了大補之葯,可是不僅未消,反而更加嚴重。又請了一個專治腫脹的來,病情還是依然如故。過了十來天,病人腹痛,有的醫生又說是痧症所致。不料到了晚上,這位姓吳的婦女竟生下個嬰兒來,舉座驚駭,才知道原來她並非生什麼病,幾個月來種種不適,不過是妊娠反應而已。可是已經遲了,由於一幫庸醫攻補亂投,折騰不休。結果不僅嬰兒沒能活下來,連產婦也命喪黃泉。

這則故事寫得很有趣,也很讓人心酸。本來妊娠反應並不難診斷,即便開頭可能誤診,到肚子大了,也該有所察覺。可是一幫庸醫竟一誤再誤。最可笑的是那個專治腫脹的,居然大言不慚地指責道:「此鼓也。久為庸醫所誤!」結果拆穿了,原來是個比他人還要庸的角色。作者在這則故事中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描寫,只是通過事件的大致敘述,就使一幫庸醫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3.一字之差,害人不淺!

庸醫不學無術,甚至以藥石殺人,這種例子很多。但既是不學無術,馬腳就難免要露出來,鬧出許多笑話。

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載:明初名醫戴元禮有一次應召到京城,聽說當地有個醫生醫術不錯,於是慕名前去探訪。到了那個醫生住所,果然看求醫者盈門。他站在一旁靜靜觀察。過了一會兒,有個患者拿處方剛走到門口,那位醫生隨後追了出來,叮囑患者說:「臨煎藥的時候,記得往葯里加塊錫。」戴元禮聽了不覺有些詫異。自己行醫也算是有些經驗了,可從沒聽說過錫可以入葯的。於是上前求教那位醫生。那個醫生隨口答道:「這是古方。」戴元禮回家一查,才發現古方上寫的是加「餳」而不是錫,不禁啞然。「餳」是一種糖,可入葯;而錫是有毒的金屬,加入葯中,必然給病人帶來危害。對於此庸醫的不學無術,作者在故事末尾深深感嘆:「今之庸醫,不特未識古方也,即尋常藥品,亦不能辨其名。有書新會皮作『會皮』,蓋不知新會是地名也。有書撫芎作『撫川芎』,蓋不知川與撫為二地也。」

4.假扮女子,診出有孕!

陸以湉的另一本見聞隨筆《冷廬醫話·醫鑒》中寫了兩位企圖以醫牟利的勢利庸醫。第一位是蘇州的曹某,這位自恃醫技高超,欺貧愛富的曹姓醫生竟然將一位未出閣的富家千金診斷為有孕幾月,更為荒唐的是,還將假扮女子的富翁兒子診出有孕。可見其所謂醫術高超不過是自我標榜而已。后遭富翁的兒子叱仆毆打,飲之糞便,剃去鬍子,粉筆塗臉等羞辱都是咎由自取。

5.人命大如天,敗類醫生貪!

另一位是太湖的謝姓瘍醫,謝姓醫生醫技精瘍葯好,但是貪慾太過,常常乘病人危急時索要大量錢財。鄰村一位農婦患癰疽前來求醫,謝醫以農婦家裡太窮為由不給治療,導致老婦癰疽潰爛而死。農婦的兒子非常憤恨,持刀藏在路邊稻田之間,乘謝醫出門的時候突然跳出刺中其腰部。謝醫在自敷藥物基本痊癒后,將農婦的兒子告到縣衙。審案時按照慣例要驗看傷口,不想縣官揭開謝醫的衣服時用力過重,導致謝醫傷口破裂冒風,再次潰爛而死。農婦的兒子按照律法判刑,但不久遇到天下大赦又獲得了重生。作者在記完這兩位醫生的故事後評論道:「此二人醫術皆良,乃一則以傲敗名,一則以貪傷身,皆可為戒。」

庸醫本來是不難揭穿的,有醫療實踐結果可以作為檢驗的標準。可是古代有些庸醫卻能大行其道,招搖過市,甚至名利雙收。這種現象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他們的伎倆其實一點也不高明,有時靠的就是僥倖。

6.這段比小說好看

清代吳薌厈《客窗閑話·初集》卷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槜李郡一個姓吳的以醫為業,兼開藥鋪。一次因給縣官的愛女治感冒,誤用防風散,致使病人死亡。為了逃避縣官追究,無奈只好逃往異鄉。第二年,縣官調往其他地方去了,這個姓吳的才返回家鄉。到家的當天晚上,鄰里親朋設宴為他接風。正當酒酣耳熱之際,突然有人叩門求治痧葯。他隨口吩咐其妻弟將竹箱內的紅色藥粉拿給買葯的人。宴會散后,吳醫查點藥箱,才發現其妻弟誤將信石給了病家。信石是劇毒藥,吃下去就會毒死人;又聽說剛才來買葯的好像是個軍營中的人,吳醫更是嚇壞了,只得連夜與妻弟再次逃亡。

買葯的士卒將葯拿回去,將軍吃了后不僅沒中毒,病竟奇迹般的好了,連聲稱姓吳的是良醫,立即差手下人帶重金去聘請他。其妻在家,隔著門縫看到一隊人馬來到自己家,嚇得魂飛魄散。後來弄清來意,才趕緊寫了信將其夫喚回。吳醫因禍得福,真是始料不及。收買將軍手下人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將軍以前守邊時,冬天常飲酒來禦寒。賣酒的人偷偷在酒中摻進少量信石,使他產生了葯癮。吳醫弄清了這個情況,後來為將軍治病時,都暗中在葯里摻信石,竟將將軍的病都治好了。由是名聲大振,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他也因此暴富,蓋了新房,自撰門聯曰:「運退防風殺命,時來信石活人。」

誤用毒藥,居然歪打正著,並因此而一舉成名,這樣的荒唐事,近乎天方夜譚,但又十分真實可信。古人把這種人稱作「時醫」。明代醫家徐春甫《古今醫統》說:「俗云:明醫不如時醫。蓋時醫者不讀書明理,以其有時運造化,亦能僥效,常自云:趁我十年時,有病早來醫……里諺有云:左心小腸肝膽腎,時來每日有千錢。所謂明醫不如時醫,良由此也。」所謂「時運造化」,其不過就是僥倖。僥倖治好一二病人有可能,但絕對騙不了長久,一旦失去了僥倖的機會,就會原形畢露。而病人遇到庸醫,如果不「僥倖」,則後果將不堪設想了。

7.練好本領再上路!

古代的一些庸醫之所以能夠因一兩次偶然的療效而「名聲大振」,騙得許多人的信任,是與人們的迷信盲從心理分不開的。由於一般人缺少科學知識,對庸醫辨識能力差,看到一次偶然起效,便不加深入考察,一擁而上,奉為神明,致使庸醫有了可乘之機。這個姓徐的庸醫,當了一回反面教員,給迷信盲從的求醫者上了活生生的一課。

古代散文筆記作品對庸醫的冷嘲熱諷、揭露鞭撻,與對良醫的褒獎頌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的。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醫生醫術水平的提高和醫德醫風的進步,推動醫學的健康發展。這些散文筆記作品對於人們審慎擇醫,破除迷信盲從的求醫心理,無疑也有一定的啟發。

(本文來源於《古典文學與中醫學(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玖)》)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1.1。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