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根據經絡選穴位,卻不知道根據經絡選中藥,一起漲姿勢吧!

很多人了解經脈學說,都是通過扎針灸的經歷得到實實在在的感覺。因為針灸的針感覺是會沿著經脈的走向傳導,而且在體表也有明顯的壓痛點,這是十分直觀的表現。但是,經脈學說在我們的中藥、方劑學說當中就不是那麼的具體可知了,今天介紹的這個方子就是一個分經論治的一個好例子,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方子出自金元時期的大醫家張元素之手,名叫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湯是一個內外兼治的方子,既可發汗祛濕,也可兼清里熱,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

這一證的發病機理首先是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肌表,使得衛陽被郁遏,皮毛肌腠閉塞不通,邪氣阻滯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受阻,所以必然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等表實證;而此時,患者體內有蘊熱為患,則會出現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黃、脈浮或緊,便是表證兼里熱的佐證。這樣的情況應當表裡同治,以發散風寒濕邪為主,清泄里熱為輔。

Advertisements

九味羌活湯的組成包括:羌活、防風、蒼朮各9克,細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6克。在原著當中並沒有標明劑量,要求先將藥物研成粗末再煎湯,在服用時,如果寒邪較重,表證較重,要熱服用,而且服用后食用熱稀粥協助發汗,同時固護胃氣。如果寒邪不重,表邪較輕,則不需要喝熱粥,溫服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的組成典型之處就是「葯備六經」,用羌活味苦性溫,有氣雄而散的特點,可入太陽經,可解表散寒、祛風濕、通利關節而止痹痛,是方子的君葯。防風味辛甘性溫,善於2祛風,還可勝濕止痛;蒼朮味辛苦性溫,主入太陰經,燥濕健脾的作用較好,還兼有祛風散寒的作用,可配合君葯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作為臣葯;細辛、白芷、川芎都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其中細辛主入少陰經,功擅止痛,白芷主入陽明經,還可燥濕,川芎主入少陽、厥陰經,是治療頭痛的要葯,可行氣活血,宣痹止痛。這三味藥物可協助君葯祛風寒濕邪以除病因,通暢氣血的運行以止痛,共為佐葯。生地黃、黃芩都是性寒之品,可清泄里熱,還可防止眾多辛熱燥裂的藥物助體內熱邪傷津,是佐葯。最後用甘草為使葯,調和各種藥性。就可以達到內外同治,分經論治,協調錶里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九味羌活湯的藥物組成並不複雜,可以說是治療外寒里熱、表裡同病的一個基礎方子,方子用辛溫升散與寒涼清熱的藥物一同使用,有升而不峻,寒而不滯的優點。原書中強調在臨床使用的時候,要根據疾病當前的經脈辨證及病勢的輕、重,或損益方子的劑量,或者加減藥味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靈活變通。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特約作者柳池授權發表,圖片來源於網路。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