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及第 究竟有多難?

金榜題名是舊時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十年寒窗就為那一朝。狀元作為全國科舉第一名,其得主不少官至丞相、尚書,成為傳奇佳話。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成為科舉狀元到底有多難。

殿試是科舉中最高級別內的一次考試,也是最後一次考試。最早出現於武則天時代,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殿試狀元由皇帝欽點,講究運氣。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講的就是古代科舉殿試前後考生身份突變的歷史現象。放下鋤頭,奔向皇帝殿堂,一場殿試之後,實力加運氣,田舍郎一秒鐘變狀元郎。

689年,武則天親自在洛城殿策問貢人,這就是最早的殿試。武氏政權之後,朝臣極力反對殿試,他們認為殿試與會試衝突,降低了會試地位。天子殿堂前開考場這一形式未能延續下去。

Advertisements

973年殿試製度正式確立,應歸功於宋太祖趙匡胤。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第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式,第二級是禮部舉行的會試。趙匡胤首開先河——「天子策於廷」,只要考生在殿試及第就可以直接授官。

參加殿試、朝拜天子,是古代書生最嚮往的事。通過殿試的都稱為進士。殿試通常在每年四月舉行,考試時間是一天,日落就交卷。考試內容也很簡單。比如明朝就只考時務策一題,試題在考前一天由皇帝從內閣預定的若干題中圈定。殿試的考生人數在300至400左右,皇帝是主考官,評卷人是讀卷官。讀卷官要在一天之內評定幾百份試卷,再把寫的特別出色的前十名的考卷提供給皇帝審閱,由皇帝欽點前三名,考生名次的排列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意願。放榜之日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金榜題名時」,位於榜單一甲的三人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

Advertisements

乾隆皇帝有一年就讓將軍兆惠參加閱卷,兆惠推脫說自己不懂漢字。但乾隆說,沒關係,大家都在寫的好的上面點了圈圈,寫得越好,圈圈越多。將軍果然用「數圈法」,數了一份被劃了九個圈圈的試卷。乾隆欽點拆封后,發現是江蘇人趙翼。江浙一帶老是出狀元,乾隆覺得又出個狀元也太對不住其他地方了,於是改一改把第三名的陝西人王傑列為第一,把趙翼降為第三。趙翼只好感慨:考狀元這事兒,真是「三分人事七分天」。

在考狀元的實力和運氣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書法。讀卷官往往有偏重書法的習慣,字寫得好,「圈圈」有可能更多。康熙二十四年殿試閱卷中,讀卷官就把書法寫得好的列為了第一名。好在皇帝火眼金睛,他說:你們擬定的名次還不錯,不過我要把文章較勝的陸肯堂改為第一名,那個寫字漂亮的陳元龍改到第二名去吧。他的原話是:「 殿試雖文、字兼取,朕意以文為重。」說起來,乾隆應該是最偏愛「狀元書法」的一個皇帝,字寫得好,名次就越高。康有為就曾指出:「 蓋以書取士,啟於乾隆之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長達3米的「南京狀元殿試草卷」從頭到尾沒有圈改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