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外翻=佝僂病?

作為一個三歲寶寶的媽媽,我一直以為在這個時代,佝僂病離我們很遠。孩子嘛,缺鈣、缺鋅、缺鐵比較多,尤其鈣,在兒保醫生的「指導下」簡直是全民皆缺啊。就拿我們家寶寶來說,4個月時測了微量元素和血常規,缺鋅缺鐵;6個月時再測缺鋅缺鐵缺鈣。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寶寶會有一天被診斷成「佝僂病」。

那是在寶寶1歲多的時候,由於感冒發燒到醫院,醫生看了看喉嚨、聽了聽胸腔后,就開始摸寶寶的肋骨:「外翻啊,佝僂病,要補維D」。做家長的,對這個「病」字尤為敏感,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吃魚肝油,後期改為維D,雖然吃的斷斷續續但加上曬太陽也差不多了,怎麼就佝僂病了?可是看了看寶寶的肋骨也就沒話說了,於是遵醫囑,把每天4001U的維D增加到了每天2500IU(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認為,1~3歲寶寶每日維生素D最高攝入量為2500IU,其中還包括曬太陽及從食物中獲取的維生素D)。就這樣補了有一個月,我也開始慢慢疑惑了,寶寶除了肋骨外翻似乎沒有別的癥狀啊,那麼醫生僅憑肋骨外翻就診斷為佝僂病是否有些草率?每天2500IU的劑量對寶寶來說是否太多了?

Advertisements

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慢慢了解了佝僂病:

佝僂病又叫骨軟化症即骨礦化不足,為新形成的骨基質鈣化障礙,是以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和臨床以骨骼的鈣化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疾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發病緩慢,影響生長發育。多發生於3個月~2歲的小兒。

在《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中,並未提到肋外翻是佝僂病的體征。那佝僂病的體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起看看這張圖就全明白了:囟門閉合晚,出牙遲,恆牙稀疏,肋串珠、肋軟骨溝,長骨彎曲,佝僂病手、足鐲,X形或O形腿。

肋串珠和肋軟骨溝才是佝僂病的體征,它們和肋骨外翻又有什麼區別呢?咱們一起來看看:

一、肋骨外翻

寶寶肋緣輕度外翹,類似喇叭花現象,平卧時,最下緣的肋骨超出身體的外緣,就叫做肋骨外翻。引起肋骨外翻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1.正常的生理髮育過程。人體胸、腹被膈肌所分隔。膈肌附著於倒數第二肋間內。由於嬰幼兒膈肌比較僵硬,就有股力量將肋骨內拉。倒數第二肋骨被內拉,肋緣就會輕度外翻,像喇嘛花。3歲后自然變正常。

2.單純的肋骨發育畸形。

3.反覆發作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哮喘。

4.肥胖兒(腹部隆起,牽扯肋緣)。

5.過早坐立。軀幹彎曲、腹部壓力,牽扯肋緣。

6.褲子系的過高過緊,壓到胸部肋骨。

二、肋串珠和肋軟骨溝

肋串珠:1歲左右嬰兒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肋軟骨溝:膈肌附著處的肋骨受膈肌牽拉而內陷,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均由維生素D缺乏引起。

由此可見,僅僅因為寶寶肋骨外翻就診斷為佝僂病是不正確的,僅憑這點就大量補充維生素D很容易造成維生素D過量,對寶寶健康造成危害。而對佝僂病的診斷,除了癥狀、體征還要看其血清25-(OH)D水平,這是檢驗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最佳指標。另外,我們也可以結合血生化指標(如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血磷、血清鹼性磷酸酶、尿常規等),和X線片檢查結果來綜合判斷。

肋骨外翻≠佝僂病,鈣不能盲目補,維生素D也是如此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