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神箭總兵

清朝光緒年間,靈壽縣北窪村出了一名鎮京總兵,叫崔光太。他文武雙全,有過目不忘之才,特別是他那箭法,非常高強,被人們稱為:「神箭總兵」。在鎮守北京期間,他是主戰派,因此,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投降派」,被貶鎮守山西太原,最後,積勞成疾,含恨死去,時年五十四歲。

下面是關於他的幾個傳說。

神箭射「銀耳」

崔光太出生在清朝同治年間,從小習文弄武,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到山西做了縣官。

一日,他坐轎回縣衙,忽然有人攔轎喊冤。他連忙吩咐住轎,掀起轎簾,探出頭來,問明原由。

原來,喊冤人名叫趙四。前兩天,他五歲的兒子在英國教堂門前玩耍,被教堂里的人打死了。他上前與教堂的人講理,被教堂的人反咬一口,說他誣衊這堂堂的英國天主教。趙四實在沒法了,只好攔轎,請縣太爺給他做主。

Advertisements

聽到這裡,崔光太說:「此事不必著急,本官身為一縣父母,立即與你查辦就是。」

幾日後,崔知縣查到了兇手,他立刻下令,將兇手逮捕押進死牢。

崔知縣清楚,天主教堂不是好惹的地方,教主一定會找上門來鬧事。

崔知縣逮捕英國教堂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主教「銀耳」的耳朵里。他氣得七竅生煙,一拍桌子「嘎嘎」響,凶吼道:「東亞病夫,欺人太甚,區區一小縣令,竟如此大膽,看我如何懲治你。」於是「銀耳」帶著一群教徒,抬著火槍氣勢洶洶地來到縣城門外。

崔知縣得到消息,立即召集衙役班頭,商量對策。他說:「敵人用的是洋槍洋炮,利於遠戰,而我們用的是刀、槍、劍、戟,利於巷戰,我們如此如此……」當下,崔知縣在城內布下了埋伏。

幾個時辰后,「銀耳」帶領教徒們來到城下,只見城門大開。他估計崔縣令早已逃之夭夭,便獰笑一聲,帶領兵卒進了縣城。這一切早被城堡上的崔知縣看在眼裡,他見時機一到,馬上拉開大弓,瞄準了「銀耳」的耳朵,「嗖」的一聲,「銀耳」被擊中落馬。其他教徒們見勢不妙,丟下槍支彈藥,「嘰哩呱啦」亂竄奔逃。這時,喊殺聲四起,箭頭雨點般地射向教徒。之後,崔知縣率眾與教徒們在巷裡廝殺,把敵人殺得大敗。最後,「銀耳」捂著被射殘的耳朵,帶領幾個教徒,逃出縣城。這一仗,大滅了天主教徒的氣焰,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敢燒殺搶掠,胡作非為了,而「神箭」的大名不脛而走,全城都知道了。

Advertisements

震懾北京城

在山西做縣令期間,崔光太非常清廉,被人們稱為「崔青天」。他對內注意發展生產,對外不卑不亢,很受朝廷賞識,三十一歲就晉陞為「鎮京總兵」。這一日,崔總兵騎著高頭大馬進京赴任。聽說 「崔神箭」要進京城,京城路上圍滿了人群。人們都想看看這位大名鼎鼎的不受外辱的「神箭總兵」是什麼樣子。在他們心目中,崔總兵準是個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的「大人物」。可事出所料,崔總兵貌不驚人,他個兒不高,身不魁,臉不白。這副長相,大失人們所望,他們嘀嘀咕咕,無形中小看了這位總兵大人。這一切,崔總兵看在眼裡,氣在心上,心想,我一定露一手,讓你們看看。他繼續往前走著。突然,他看見路旁一棵大槐樹向街中突著,他來到樹下,雙手一舉,抓住樹枝,雙腿一叫勁,竟把白馬吊起離地一尺多高。白馬急了,四隻蹄子來回擺動,竟無邁出半步。這一下,圍觀的人們發出了陣陣掌聲,很多人都翹起了大拇指,連連點頭稱讚。

幾天之後,崔總兵出門剃頭,他走到理髮館里坐定。剃頭匠一看總兵要理髮,有意顯示自己的剃頭高技,只見他把剃頭刀磨了又磨,蹭了又蹭,當確信刀子鋒利無比的時候,他又將一個帶鈴的紅綢子布條綁到剃頭刀上,給崔總兵開始剃頭。要說這位剃頭匠的手藝也確實高超,他抓住刀把兒往空中一扔,刀子帶著鈴聲,不偏不歪,正落到崔總兵頭上,「嚓」削下一綹頭髮。接著,他又把剃刀往空中一扔,刀子又帶著鈴聲落下,又「嚓」一聲,削下一綹兒頭髮。說實話,總兵有生以來,從未這樣剃過頭,萬一刀子一偏,准把腦袋削個大口子。於是,他坐在那裡一動未動,任憑剃頭匠擺布。不一會兒,頭剃好了,他對著鏡子一照挺滿意,就說:「多少錢,大師傅?」剃頭匠得意地笑笑說:「不多,四十個銅板。」

「那好吧,請你跟我回府去取。」

沒法子,剃頭匠只好從命。當他跟隨總兵來到府上后傻眼了,崔總兵讓他站在院子里,命手下人將四十個銅板摞到他的頭上,拿上弓箭,走到百步之外,拉開大弓,搭上箭桿,沖剃頭匠說:「剃頭師傅,你站定了,下面我給你工錢。」剃頭匠站在那裡嚇蒙了,只好閉上了眼,只聽「嗖」的一聲,一個銅板「啪」地落到地上,一連四十箭,箭無虛發,一箭只射下一個銅板。這時,剃頭匠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子,跪下道:「老爺,小的有眼不識泰山,在您老面前露醜了,望老爺開恩,饒了小人吧。」崔總兵笑了笑,打發他走了。

從此,崔總兵在京城裡名聲大震,一些地痞、流氓再不敢胡作非為了。

飛筆點「太原」

清政府軟弱無能,對外推行投降政策,更助長了外國列強的侵華野心。他們虎視眈眈,把矛頭對準了中國。此時的清政府內出現了投降和主戰兩大派。崔總兵積极參加抗戰,因而觸犯了慈禧太后,被貶山西,任知府,鎮守太原。為了防備侵略軍的侵犯,他命重新修築城牆,加固城池。這一日,軍校來報:「啟稟老爺,城牆已修理好,可山西太原府的府牌,很多人寫不好,有的寫得大頭小尾,有的寫得單調無力,請問老爺怎麼辦?」

崔知府吩咐一聲,把牌子抬到他的大堂上,提筆寫了「山西大原府」五個字,當他寫到「太」字時,故意寫成了個「大」字。當時,圍觀的人都已看出,但誰也不肯直言,有的怕說出妨礙知府的面子,有的則幸災樂禍。寫起后,崔知府命人把牌子吊到城門上,這一下可驚動了山西的文人墨客。這五個字:不大不小,不胖不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許多人都佩服知府的筆體,只是那個「大」字,人們比比劃划,不敢點明。幾日後,一個秀才找到崔知府說:「府上大人,您的筆體實在太棒了,恰如下山猛虎,出海蛟龍,不過『太』字好似有『點』欠缺。」

「是嗎?待我前去看看。」說著與秀才一起來到城門前,舉頭看了看十二米高的城門說道:「是的,『太』字欠缺『點』。待我給它點上一『點』。」

「大人,這麼高的城門,怎麼上?」

「不用上。」崔知府吩咐衙役們取來弓箭,把箭頭上綁上棉絮,蘸足墨汁。只見他拉開弓弦,對準牌匾,「嗖」的一聲射去,那支箭不偏不倚,正中大字下方,「大原府」變成了「太原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