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觀

#早安#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在這種人生觀的影響下 ,中國人總是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也更積極地重視現人生,他們往往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在我國的茶文化中也蘊含著積極的、濟世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國古代嗜茶者比比皆是,蘇東坡因自己嗜茶,故想不通當年晉人劉伶何以長期沉湎於酒中。唐代韋應物則在《喜園中茶生》中寫到詩人自己於政事之餘栽種茶樹,表達了詩人親手種植茶樹,觀荒園茶生的喜悅心情。

許多文人雅士在修身治國平天下時,不僅以茶勵志,以茶修性,從而獲得怡情悅志的愉快,而且在失意,或經歷坎坷時,也將茶作為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重要手段,他們往往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滿足。自古以來,茶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文人歷來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由於理想與現實相去甚遠,故而從「學而優則仕」的參政之路轉向「退而求其次」的歸隱生活,坐而論道談說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這種心態,文人對茶的追求,不單單在於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種純凈深遠,空靈的意境。白居易以茶加強修養,生逢亂世的他,但並不是一味的苦悶和呻吟,常以茶宣洩沉鬱,正如盧仝所說,以茶可澆開胸中的塊壘。白居易畢竟是個胸懷報國之心,關懷人民疾苦的偉大詩人,他並不過份感傷於個人得失,在困難時有中國文人自磨自勵,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頭腦,自我修養,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處堪避暑》中寫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在《琴茶》詩云:「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讀書茶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以琴茶自娛,而寫琴茶相伴,表明自己追尋的是「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格之美。以茶陶冶性情,於憂憤苦惱中尋求自撥之道,這是他愛茶的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僅飲茶,而且親自開闢茶園,親自種茶。他在《草黨紀》中就記載,草堂邊有「飛泉植茗」。在《香爐峰下新置草堂》也記載:「葯圃茶園是產業,野鹿林鶴是交遊」。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裡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升華凈化。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