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黃帝外經》:第六十一章 營衛交重篇


【原文】


雷公曰:陽氣出於衛氣,陰氣出於營氣。陰主死,陽主生。陽氣重於陰氣,宜衛氣重於營氣矣[2]。


岐伯曰:營衛交重也。


雷公曰:請問交重之旨。


岐伯曰: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蓋有天地[3],有陽氣,有陰氣。人稟天地之二氣,亦有陰陽。


衛氣即陽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於上焦,從陰出陽也[4];營氣即陰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於下焦,從陽入陰也[5]。二氣並重,交相上下,交相出入,交相升降,而後能生氣於無窮也。


雷公曰:陰陽不可離,予既已知之矣,但陰氣難升者謂何?


岐伯曰:陰氣精專,必隨宗氣以同行於經隧之中。始於手太陰肺經太淵穴,而行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6],而又始於手太陰肺經。


蓋陰在內不在外,陰主守內不主衛外,紆折而若難升,實無晷之不升也[7]。故營衛二氣,人身並重,未可重衛輕營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營衛原並重也。世重衛而輕營者,不知營衛也。


【註解】
1]本篇論述衛氣與營血並重的道理。雷公並非不知營衛交重之理,明知故問,以醒世之學者。


2]陽氣重於陰氣,宜衛氣重於營氣矣:強調陰陽平衡,又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亦含交重之義。


3]蓋有天地:原文為蓋有天,文義不通,故改為蓋有天地


4]衛氣即陽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於上焦,從陰出陽也:陽氣(衛氣)由下焦上升到中焦,再到中焦,從陰位上升到陽位。下焦,即臍下的下丹田以及位於督脈線上的尾閭關等關竅和組織結構。


5]營氣即陰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於下焦,從陽入陰也:營氣即營血,由中焦化生,上達於上焦,下降於下焦,從陽位進入陰位,形成全身的血液循環。


6]始於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之循行,如環而無端,周流不息。


7]紆折而若難升,實無晷之不升也:陽氣的運行曲折,似乎難以上升,其實卻象天星按照晷影運行一樣,無時無刻不在上升之中。


【白話】
雷公問:陽氣表現為衛氣,陰氣表現為營氣。陰氣主管死亡,陽氣主管發生。陽氣與陰氣重疊,應當衛氣與營氣重疊了。岐伯說:這是營氣與衛氣相互重疊。


雷公問:請問相互重疊的含義。


岐伯說:宗氣積聚在上焦,營氣從中焦發出,衛氣從下焦發起。因為有天地,有陽氣,有陰氣。人稟受天地的二氣,也有陰陽二氣。


衛氣就是陽氣,由下焦到達中焦,上升到上焦,這是從陰出陽;營氣就是陰氣,由中焦到達上焦,再下降到下焦,從陽入陰。二氣相互重疊,相互上下,相互出入,相互升降,然後才能產生無窮的生氣。


雷公問:陰陽不能分離,我已經知道了,但是陰氣難以上升,為什麼?


岐伯說:陰氣精凝專一,必須隨著宗氣一起運行在經絡之中,從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開始,行走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從手太陰肺經開始。


因為陰氣在內不在外,陰氣主管持守裡面,不負責防衛表面,運行曲折似乎難以上升,其實無時刻不在上升。因此營氣和衛氣,對於人身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重視衛氣而輕視營氣。


雷公說:不錯

陳士鐸說:營氣和衛氣原來是同等重要的。有的人重視衛氣而輕視營氣,這是沒有認識營氣和衛氣啊!


【探微】:
陰陽二氣分化人體後天,就成為營血衛氣。營陰衛陽,互重互化,生氣無窮。


命門元氣轉入膻中宗氣,宗氣分化成營血衛氣,衛氣屬陽,卻屈居於下,便於上行運化。營血性陰,卻從上往下,流行於十二經隧之中。二者相互轉化,陰陽一體,豈世人偏重於衛而輕視於營呢?


今觀世間無知俗人,為滿足後天無邊奢欲,稍有不諧,便責之為陽虛,便濫用補氣壯陽之葯,竭澤而漁,搜骨剔髓。實令知者寒心矣!


吾等修真逆天之人,自當明白營衛並重,陰陽互根,絕對不會偏重於一隅而致陰陽失調,氣血失和,道不成反而致病矣。


觀今天世俗之人,不明白修真之大道,乃自身陰陽調和,氣血龍虎交合之道,妄講養生,或排毒,或壯陽,或補氣,等等外道不一而足,讀者朋友還記得第一章所說的逆轉之道嗎?


詩云:
晝夜河圖大衍輪,本來營衛是同根。
陰陽一炁分流后,便有人間素女門。


小編暗表:出處尚待考證,君子自查自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