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真的是病么?別被忽悠啦!

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宮頸糜爛,實際上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體檢時,到底看到了什麼?

子宮冠狀切面圖

如果做婦科檢查,醫生能從陰道內看到的部分就是畫綠色圓圈的部分,即是宮頸的外觀。

在宮頸部位上,其實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

  1. 柱狀上皮細胞:靠近子宮方向,覆蓋於宮頸中心位置,表面看著像「糜爛」。

  2. 鱗狀上皮細胞:靠近陰道方向,覆蓋於宮頸外側,表面光滑。

兩種上皮細胞的外觀是不一樣的,這兩種細胞就像軍人間的攻防戰,處於一個動態的僵持狀態,這個區域在醫學上被命名為「鱗柱交界區」,也是宮頸癌好發的地區。所以之前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宮頸糜爛癌變為宮頸癌,其實它們真的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細聊鱗柱交界區

鱗柱交界區的形態受控於雌激素

  • 女性青春期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也就是「糜爛樣」)靠內側些,很小一部分會被發現。

  • 月經時,柱狀上皮受雌激素的影響,向外側發展,因此就有更多的類似「糜爛」一樣的柱狀上皮在宮頸口檢查時被發現。

  • 絕經以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變為一小部分,這時候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

划重點:所謂的宮頸糜爛,其實就是由於女性雌激素導致的柱狀上皮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是病。

過去的醫學教科書上寫的宮頸糜爛的所謂分度診斷,輕度、中度、重度,就是受雌激素影響后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

正常女性宮頸

定期宮頸檢查,預防宮頸癌

女性必須定期去檢查宮頸,不是因為「糜爛」,而是因為其它的病變,尤其是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 21歲以後,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

  • 30歲以後,可以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

  • 65歲以後可以停止篩查。

★小貼士

1、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也屬正常生理現象,有些人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其實這是宮頸的個體差異,就象有些人一扣鼻子就會流血一樣。

2、白帶增多、白帶異味都是宮頸炎症的表現和柱狀上皮(也就是「糜爛樣」)沒任何關係。宮頸的炎症需採取積極的治療,否則情況將會逐漸惡化。

#喜歡我,就動動手指分享給您的朋友吧~想了解其它健康知識,歡迎留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