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營養課堂:大紅袍應怎麼喝?如何沖泡大紅袍?喝大紅袍禁忌?

沖泡

需要的茶具

大紅袍的泡法

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有不同的沖泡大紅袍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條件和器具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最常用大紅袍的泡法,通常有大紅袍的壺泡法和大紅袍杯泡法兩種,人多時宜用壺泡大紅袍,人少宜杯泡大紅袍。

浸泡大紅袍的時間,依照泡飲者的習慣和愛好以及大紅袍茶齡的長短,適當調節大紅袍茶量、水量然後確定大紅袍的浸泡時間找到適宜品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大紅袍的投茶量:以容器(壺或蓋杯)大小而定,一般為容器量的三分之二處,喜歡清淡的可以減少至容器的一半

沖泡大紅袍的水量:以投放大紅袍茶的量為準,一般一克茶葉20-25毫升水。

沖泡大紅袍水溫:大紅袍屬於半發酵的烏龍茶,一定要用初沸98攝氏度以上的水沖泡,特別是第一泡,若第一泡水溫低了,不但會影響大紅袍的茶湯濃度和香氣,還會導致大紅袍被泡死,後面泡不了幾泡就沒味道了,按照正常的喝茶速度建議每三泡加熱一次水

大紅袍的浸泡時間:第一次以15秒鐘,第二次30秒鐘,第三次1分鐘較適宜,優質的大紅袍可以沖泡八以上,餘韻尚顯,而且越泡越甘甜清澈。大紅袍浸泡時間的調整原則為1至6泡的湯色基本一致。

大紅袍沖泡手法:注水的時候應注意懸壺高沖,水要略高於容器面、然後颳去沖泡大紅袍用的壺或者杯杯表面泡沫、凈蓋后蓋好分杯應低斟,可減少大紅袍茶香飄逸。

大紅袍的品飲方法

品飲大紅袍應先看水色是否清沏艷麗,其實不光大紅袍,任何好茶茶湯都要透亮艷麗。根據大紅袍的火工高低、品種特徵等顏色應該是琥珀色或者酒紅色,茶湯要三層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為優,再聞其香,香要清純無雜氣而幽香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領略大紅袍水香是否一致。

大紅袍第二泡:應重點放在大紅袍的茶味上,大紅袍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較低明顯的苦澀味或雜味,茶湯雖吞下而口腔似有物留下,較原來有沉的感覺。

大紅袍三泡:應重點放在大紅袍韻字上下功夫,大紅袍茶湯在口腔中是否有鮮爽感,有一種天然岩骨花香,在喉頭有潤滑爽口之快感,還未想將大紅袍茶湯吞下時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大紅袍休十分講究「岩骨」喉韻咀底,杯底香,沒有骨頭的大紅袍最多是半岩或者非武夷山的茶葉,岩韻足的大紅袍是岩茶中的上乘茶品。三泡之後(杯中水飲完后聞杯底香等)品大紅袍茶是一種精神感應,高層次的文化享受。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紅袍泡茶師

人人都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大紅袍泡茶師,他們儀態從容並且優雅,嫻熟自然,似乎蘊藏著極大的魅力,善於把一泡茶泡成最頂級的好茶。

有的時候,別人喝他泡的茶,就會說比別的地方好得多,「我從來沒有喝過這麼好喝的茶湯」,這就是對大紅袍泡茶師最大的讚賞。

有多少種茶,就有多少種泡茶高手。可以說,最令人矚目的當屬坊間「自學成才」的大紅袍泡茶師,他們有著各式各樣甚至千奇百怪的泡茶技法。這在閩南潮汕一帶特別多,也因為自小與茶為伍的緣故,對於茶的熟悉以及天生的地理優勢與環境使然,使得他們可以將蓋碗玩轉得刷刷作響,甚至成了一種雜耍 比如隨手一扔,就能把碗蓋飛到某個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而碗蓋沒有絲毫損傷,令人嘆為觀止。

又如川地的蓋碗茶,熟練的摻茶師一摞起就是上百個。滿懷整整齊齊的都是茶碗,摻茶的技術也如武林高手,有招無招之間,滴水不漏。

賣油翁的故事路人皆知,靠的就是對這項技術活的熟練程度。日積月累,自然成就。

另有一類,是國家勞動部門的茶藝師考試,這是屬於官方認證的茶藝師資格,其中包攬了中國大多數的泡茶精英與先輩。

而現代,隨著茶事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茶藝學習流派正在出現併流行,如曼茶道、范增平先生的三段十八式、蔡榮章先生的陸羽茶道二十四則等等。

大紅袍泡茶師的個性發展也紛繁呈現,這是茶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多元化的時代特徵,每個愛茶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綜合而言,一個大紅袍泡茶師,自學成才可以有很多套路,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知,但在泡茶的手法上面,有許多爭議之處,比如不停地甩凈湯水,有觀點可能認為這是頗為獨特而深刻的作風,但嚴謹的觀點卻認為可能會把茶湯弄得渾濁,也可能會損傷茶葉,使之出現苦澀。

胡小玲已經是國家級的茶藝師,同時又是陸羽茶道最高級的大紅袍泡茶師,當然也有許多她「自學成才」的經驗。她講述了多年來她的學習經歷與心得體會,或許這些非常有助於各類剛剛成長起來的大紅袍泡茶師們拿來借鑒、

綜合各類門派,我們發現,對於一個大紅袍泡茶師的成長,一定要有一些相似的前進之路,這些發展道路,我們可以稱之為共同發展線路。

一個真正的大紅袍泡茶師,他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對茶的熟悉,比如起碼知道茶內有茶多酚與咖啡鹼,這些茶內的物質又是如何呈現苦澀變化的以及茶香與水溫的各種關係。

這裡也包括了對茶文化的熟悉程度。也就是初八階的學習內容。

對於手法的講究,或者對於形式的重視,是傳統茶藝學習的重點方向。但另一套系統中,卻更著重於追求把茶的本質最好加以體現,當然也不能離開基本的手法發揮。無論如何,要成為一個頂級的大紅袍泡茶師,從最初的註冊入校到最後的畢業成長,要點中的要點就是對於茶的用心。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從標準化做起。然後不斷在實踐中總結與藝術性地加以調整,再在各種理論中成長。總而言之,根本的一件事,就是你對於茶持續不斷的熱愛與投入,總有一天,你就會成為最有氣質的大紅袍泡茶師。

第一步的初入階學習,也叫做茶藝入門。不同流派對於茶藝用詞也略有不同。在陸羽茶道,他們以部分發酵茶來代替「半發酵茶」這個詞,也許更為準確一些。

各流派的泡茶法則,基本上對泡茶的程序與方法有著完整而全面的歸納,包括了從溫杯燙盞、投茶置器以及最後收尾工作的規則一

這個階段的學習,對於規則的掌握最為重要,也慢慢培養了對於茶的認知,茶這個時候已經成為大紅袍泡茶師最為親切的對象了。

到了第二階段,就是屬於進階的考試,包括茶席設計、點茶法、大桶法、小壺大壺法等等。

到了這個階段,就會對茶的認識有著更深刻的感知,對於藝能以及國際上的茶道流派,已經有著更廣闊的視野。

一個大紅袍泡茶師已經不僅僅能泡茶了,還會有更多屬於美的了解,更多對茶形而上層面的追求,以及大紅袍的正確泡法的摸索。他們能夠泡的大紅袍,要求見什麼茶就能出最好的茶湯,哪怕是大桶,哪怕是迷你壺,也一樣有著精彩的茶藝,一樣有著迷人的姿態。在掌握了一些基本手法后,可以自己多加鍛煉,對於日韓的流派也可以做更多的了解,知己知彼,從而戰勝對手

陸羽遍嘗各地名茶名水,成就茶聖之路,而對於現代正在成長中的大紅袍泡茶師來說,要求就更為嚴格了,從唐到宋再到明清,各個手法的煮煎點淹茶法都能夠一通百通。這已經與茶有著更大程度上的溝通與對話了。

到了第三個階段,又再次回到對於每一類茶的沖泡研習,比如第一泡一般用多少時間、第二泡一般用多少時間。沒有學習過的懶人,不懂的大紅袍的泡法,泡茶的時候,就是每泡都往上增加一分鐘,不僅把大紅袍泡苦了,也把茶給虐待了,可謂罪過。懂得大紅袍茶性的人,或者說用心的人,就會每一泡都用心比較,用什麼樣的水溫,用什麼樣的泡茶時間,甚至於用什麼樣的手法,用什麼樣的器具,都會有不同的茶湯出現。在不洗茶的情況下,第二泡的出湯時間一定要比第一泡少得多,畢竟在第二泡的時候,茶葉已經舒展。而茶葉自身的溫度也已經升高(第一泡有的才從冰箱出來或者僅在室溫之下),可溶物溶出的速度快得多,再加長時間浸泡的話,不苦才怪。當然。從第三泡開始,就要慢慢往上加時間了,加多少秒的時間,就要視茶葉的外形、發酵度、焙火程度等等加以區分了。甚至在每一泡的濃淡有所區別的時候加以微調。好的大紅袍泡茶師不僅能出最美的茶湯,並且從始至終給你都是這樣的感受,而不是時濃時淡,使飲茶者的心境如波浪起伏一般,如非有特定的藝術要求,這一定是不相宜的,掌握正確的大紅袍泡法才有機會經常喝到好的大紅袍。

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更加細心與用功了,甚至於一用茶荷,目測就會知道茶葉的重量,也能夠一眼判別大紅袍茶品質的大致好壞、茶內可溶物質的溶出速度等。

這個時候,與茶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這樣的大紅袍泡茶師,已經是很標準的大紅袍泡茶師了,不僅有著端莊的外表、令人耳目一新的泡茶風格,還有著令人嘆服的對茶的崇敬態度,最重要的是能泡出令人越喝越愛喝的茶湯。正如茶道大師岡倉天心所說,「從茶裡面想到了那些渺小中的偉大處」。那些尋常生活中的和諧事物,那些屬於內心極致的追求。

我們看到有一些重量級的大紅袍泡茶師,自然而然,卻每一招式合似規範,既有茶的藝,也有茶的道,不僅讓人喝到茶還要教人正確的懂得大紅袍的泡法。更能讓人如沐春風、無比欣喜。

於是,我們知道,大紅袍泡茶師的成長是永無止境的,大紅袍泡茶師的學習也不僅僅限於兩三年的短暫時間,他們對於茶的熱愛與投入是長久的事情,並且已經成為一種氣質與之俱存,無論何時,無論茶的有無,都能夠從生活中散發茶的奉獻與平和的精神。

需要升級的大紅袍泡茶師會不斷研發與實踐懂得大紅袍的泡法,還會不斷地學習與走訪。泱泱中華有著美麗的河山。而這些地方大多都有好茶的蹤影,這是令大紅袍泡茶師歡喜雀躍的事情。悠久的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茶文化沉澱,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僅僅是一個流派的學習與傳承,都已經彌足珍貴,對於真正懂得大紅袍的泡法的大紅袍泡茶師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這種與茶的相處,並不是一輩子可以學會的,有人喝了一輩子的茶,卻還是僅限於濃熱滿三字真訣,這是屬於比較令人「仰止」的境界,大約不需要學習也能得到的。有的人。僅僅是兩三年的時間,卻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這可能還止於武匠的稱號。

一個真正的大紅袍泡茶師,不僅是懂得大紅袍的泡法,還必須是有茶氣的,有茶氣的人,就像有著山水氣質的卓而不凡的人物,他們心中一定藏著錦繡文章,一定有著美麗的詩心。

他們相信,茶與人是可以對話的,這種來自內心心靈層面的追求,才是對於天賜之精華——茶的最好態度,於悠悠歷史長河之中,在紛紛人世之間,一碗茶,就是一個安靜下來的世界。

擴展閱讀:

大紅袍的功夫茶泡法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泡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步驟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工夫茶泡法的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大紅袍的工夫茶泡法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泡好一泡大紅袍需要的要素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武夷山人們對岩茶不僅注重物質享受,而且十分崇尚其文化享受。品飲岩茶這一賞心樂事,進一步趨向藝術化,因而品茶講究環境、茶具、水質、沖泡技巧、品賞藝術。

環境:品茶的環境、場所,要清雅、明凈。廳室布置可懸以國畫、詩文,擺以蘭花。古樂低回,古色古香。品茗不宜人數過多。明代張源《茶錄》說:「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五六人就嫌多,七八人則是喝茶解渴。這當然指品賞而言,否則常時難以做到。品茶先品人,品茶講人品。品茶者心境要平和、矜持、不躁,這樣才能體現傳統茶德:即信奉人與人之和美、人與自然之和諧、人與社會之和靜。這是茶之精神、茶之風韻,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茶具:武夷山區品茶茶具有白瓷茶盞、白瓷壺杯、紫砂壺杯,等等。但較為通用的是宜興紫砂壺,配以白瓷杯、竹木茶盤。茶壺大小如拳頭,杯小如核桃。紫砂壺素麵素心,保留有泥土的天然本色,且不會和茶葉發生化學反應,有良好的保味功能;它質地細密,不易散熱,宜於保溫,又不炙手;紫砂壺使用越久,器身越加光澤油亮,光滑古雅,茶葉更加醇郁芳馨。當今興起的紫砂文化熱,引起文人學士極大興趣。使用白瓷杯主要是便於觀看茶之湯色。

水質:泡茶與水質關係極大。陸羽《茶經》云:「山溪泉水為上,河上之水為中,井中之水為下。」武夷山青水秀,環境無污染,水自上乘。若用自來水最好陳放上半天時間,讓氯氣揮發,微粒沉底。煮水最好用砂壺和銅壺,並用爐子、硬木炭。如此煮出之水無雜味、無油膩。所謂「活火煮沸水」,即用有焰無煙之炭火煮流動之山泉。沖泡岩茶宜用沸開之水,方可迅速出味。科學而言水煮過老則缺氧,於身體也無益。

沖泡技巧:泡茶前要洗凈茶壺、茶杯,然後用開水燙過。一是預防其他氣味混合,二是使杯更加清潔。放用茶葉因人而異:嗜濃者多加,喜淡者則少放。將沸開之水沖入,滿壺為止,然後用壺蓋颳去泡沫。蓋好后,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提高壺溫,又能洗凈壺的外表。約過1-2分鐘,茶方出味,才可斟品。斟頭道茶時,各杯先斟少許,然後均勻巡迴而斟,茶水剩少許后,則向各杯點斟,凡此以免各杯淡濃不一。沖水要高,讓壺中茶葉滾動促進出味;低斟則防止茶香散發掉。這叫「高沖低斟」。獻茶講究禮節,朋輩對品時,應先敬長者;以茶待客時,則先賓後主。接受敬茶時,不必起身迎接,只要以食、中二指輕輕敲桌,如下跪狀。據說是清乾隆皇帝化裝為僕人,微服私訪,當眾給隨員斟茶時,臣慌惶不安,急中生智,用雙指點桌,以示下跪。後人沿襲成為禮儀,很是方便。這樣免於杯小不便雙手遞接,防止起坐紛紛,干擾靜寂秩序。端茶杯時,宜用拇指和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如此端法,既穩妥,又高雅。

品茶藝術:武夷岩茶首重岩韻,十分講究「山骨」、「吃水」、「杯底香」等。品茶時,應先嗅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觀葉色。品茶是精神感應、高層次文化享受,因而要慢酌細啜,徐徐入口。

品嘗岩茶時,也可備些茶點,一般以鹹味為佳,如瓜子、菜乾、咸花生之類,因為鹹食不會掩掉茶味,不會影響品茶的效果。也可用甜味糕點,因人而異。

品茶不僅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交友聯誼、溝通情感的好形式。以茶會友、和敬談心、說古論今、吟詠詩詞、欣賞茶歌、探究茶道、切磋茶藝、熏陶茶德……

武夷山人不但擅長種茶、制茶,而且精於品茶。在挖掘繼承古人煮茶、鬥茶、鑒茶的基礎上,把品茶和觀景、賞藝融為一體,在1990年黃賢庚為主在首屆武夷岩茶節前編出一套頗富雅興的「武夷茶藝」,大大地提高了武夷茶文化的觀賞藝術。其程序為十八道。

在中國所有中,最有爭議的,也許就是武夷山大紅袍茶了。爭議本是好事,理不辨不明。然而細析爭議,多數是因為對茶以及大紅袍茶不了解而造成的,現不揣冒昧,將若干認識誤區陳列於此:

誤區之一:大紅袍茶是皇帝御封的。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沒有任何關於皇帝御封大紅袍茶的記載。據武夷山老茶人們所憶,大紅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紙黑字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奇丹的記載。唯一可以證明大紅袍名稱由來的,是九龍窠的摩崖石刻「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 吳石仙題」。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至於將吳所題字搬上摩崖,據傳是天心寺僧所為。而民國三十二年是公元1943年,那時還有什麼皇帝呢?

誤區之二:大紅袍茶只在九龍窠有一棵。

根據武夷山趙大炎先生《漫話武夷茶文化》一書所引「蔣叔南遊記」所載,除了九龍窠外,還有天游岩,珠簾洞兩處有此茶。而據姚月明先生回憶,當代茶聖吳覺農四十年代在武夷山進行過茶種調查,在北斗岩也發現過大紅袍茶。可見,歷史上絕不止九龍窠一處有大紅袍茶。

而在今天,經過武夷山新老茶人們的努力,運用無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發展了數百畝大紅袍茶,這些茶樹雖然是母樹後代,卻具有與母樹同樣的性狀特徵。從植物學理論來說,只要具備與母本同樣的性狀特徵,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十代二十代,都與母本具有同樣的品種意義。因此,所有的從母本繁殖的大紅袍茶,都是真的大紅袍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大紅袍茶的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

誤區之三:母本大紅袍茶比二代好,二代又比三代好。

這是典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觀念,毫無科學依據。而在利用母本大紅袍茶樹進行無性繁殖的實踐中,確實出現一部分後代發生性狀變異的現象。如果是保持母本性狀特徵的,不存在不如母本的問題。如果是變異的後代,只能說是性狀變化了,既有可能在品質上不如母本(一般來說這種後代很快就會被淘汰),但也有可能變異的更好,從而產生新的優良品種。

而從大紅袍產品來說,是否制出優質成品茶,茶樹品種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產品質量還受到生長環境,季節氣候,製作工藝等等諸因素的影響。實際上,許多利用後代大紅袍茶樹為原料製作的成品茶,在質量上完全可以與母本製作的成品茶比美。

誤區之四:現在街上賣的大紅袍茶,全是假的。

這種認識,主要是不了解作為茶樹品種的大紅袍與作為茶葉產品的大紅袍之間的區別。九龍窠大紅袍茶產品很少,一年僅幾兩,市場上根本不可能見到。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大紅袍,一部分是以後代(又稱純種)大紅袍製作的產品,大部分是一種冠以大紅袍名稱的茶葉產品,仰或說是商品茶。這類商品茶一般是採用多種優質岩茶原料拼配而成的。儘管各種大紅袍商品茶的品質,參差不齊,但只要是經過註冊和檢驗的,都是合法的真產品。當然,市場上確有不少打著大紅袍牌子的「三無「茶葉產品,但不能因為有這種假產品,就否定了所有的大紅袍產品。

誤區之五:拼配茶質量肯定不好。

這也是因為不了解茶葉生產技術過程造成的。茶葉拼配,與酒的勾兌技術一樣,都是為了保證質量穩定的必要技術。自從茶葉成為商品,拼配技術就產生了。因為茶葉生產過程,是一種很特殊的過程。由於茶青的來源不一,採摘的時間不一,做青技術不一,每一個製作環節包括烘焙火候的掌握,都有可能影響到成品茶的質量。所以儘管是同一個茶廠,每一批生產的成品茶質量都不一。

而市場上對成品茶的質量要求,卻是有標準的。特級、一級、二級……。為了保證成品茶符合市場標準,就必須將不同批不同質量,不同特點的成品茶,進行合理拼配。當然,這種拼配的技術含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只存在拼配的好不好的問題,拼配本身是無可非議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大紅袍既是茶樹的名稱,也是茶葉產品的名稱;兩者有聯繫,但茶樹不等於茶葉產品。

2、 市場上見到的大紅袍主要是茶葉產品。一部分是純種茶,多數是冠以大紅袍名的拼配茶。

3、 區別真假大紅袍茶,主要是看其是否「三無」產品:即有無商標註冊,有無生產廠家與生產日期,有無原產地保護標誌。進一步,還要看其是否有通過綠色環保認證。一般來說,前三項條件的大紅袍茶,都經過權威部門質量檢驗,符合國家標準感官指標。

4、 如果是散裝的大紅袍茶,確定其真假的唯一手段就是親口品嘗。一般的茶莊里,都會提供這種服務。是否上當受騙,就看購茶者自身的鑒嘗能力了。所以,如果沒有把握的話,最好還是買小包裝的。

有很多的朋友喜歡喝大紅袍,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喝的,也不是喝的越多越好的,喝大紅袍要注意什麼呢?具體有如下十大禁忌:

喝大紅袍的禁忌一

喝新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二

喝頭遍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三

空腹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四

飯後立刻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五

發燒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六

潰瘍病人忌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七

經期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八

一成不變,只喝大紅袍茶。

喝大紅袍的禁忌九

飲大紅袍茶過度。

喝大紅袍的禁忌十

飲久泡大紅袍茶水。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