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識別和防治番茄青枯、潰瘍、髓部壞死等細菌性病害

青枯病

識別要點:該病多在結果期開始發病,開始發病時上部葉片萎蔫,繼而下部葉片萎蔫,最後中部葉片萎蔫;開始是白天萎蔫,夜晚恢復,2—3天後,不再恢復,植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仍保持綠色;病莖中、下部皮層粗糙,常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切開莖部,維管束變褐,用手擠壓,有乳白色黏液滲出。

發生規律: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和灌溉水傳播,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發病的最適宜溫度為25—37度,低於10度,高於41度停止發展。土壤含水量大於25%時,有利於病菌侵入,高溫、高濕時為害嚴重。此外,連作、排水不良、土壤缺鈣、缺磷,均有利於該病害流行。

潰瘍病

識別要點:番茄潰瘍病多成株染病,發病初期下部葉片向上縱卷,凋萎下垂,部分植株出現萎蔫,後期病葉葉緣枯黃,葉脈間變黃,全葉變褐枯萎,但不脫落。莖部受害,生狹長條斑,擴展迅速,後期病斑開裂,莖稈增粗,產生大量氣生根,髓部中空腐爛,有臭味散出,嚴重時植株枯死。

Advertisements

發生規律:病原菌最適宜溫度為25-29度、生長溫度範圍為1—33度,高溫、高濕、連作、排水不良利於該病流行。

髓部壞死

識別要點: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近幾年發生嚴重,初發病時嫩葉褪綠,嚴重時,植株上部葉片萎蔫,下部莖壞死,病莖變硬,表面生有黑色或褐色斑,縱剖病莖,髓部變褐色壞死,壞死部位多發生不定根,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

發生規律:多在第1穗果膨大變綠的綠果期發病,栽植過密,光照不足,氮肥施用偏多,室內濕度高,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這三種病害都是屬於維管束類病害,病原菌潛藏在維管束內,傳統的化學殺菌劑解決不了,從而成了疑難病害。中草藥製劑,一方面可進行傳導,將植株維管束內的病菌進行殺死。二是中草藥製劑中的功能性物質有修復傷口的作用,將植株受傷的組織進行修復,從根源上阻斷病原菌的入侵途徑;再者中草藥製劑中含有氨基酸、糖類、多肽類等多種營養物質,可被植株直接吸收,起到複壯、增強植株免疫力的作用。三者結合才能全面的將病害進行控制。

Advertisements

植株發病後,需要立即用中草藥製劑對植株進行灌根,並且配合藥液進行噴霧。防治用藥如下:

灌根:新棚區發現死棵,重點灌得病行和臨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區因重茬嚴重,病原菌多,建議全部灌根2次。苗期2-3兩;成株期4兩-1斤,以灌透為目的,具體根據植株大小、土壤乾濕度而定。

噴霧:病情發生后,用青枯立克+大蒜油進行噴霧,連用2-3次(1天噴1次,連續噴霧2-3天);病情嚴重的可復配其它化學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