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加工 臨床研究 中藥炮製

摘要

中藥加工炮製是根據中醫辯證用藥,藥物調配而發展起的一項傳統製藥技術。中藥炮製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是將中藥炮製的文獻進行科學的整理研究,臨床應用和生產應用結合及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中藥炮製與方劑研究,中藥製劑研究,臨床研究的密切關係及其重要性。本文從炮製改變中藥藥性科學內涵的角度,探討了炮製與藥性相關性的研究方法問題。認為功能藥性與藥理作用的結合,是現代科學了解、認識中醫藥基礎理論的重要渠道,也可能是最便捷的渠道。正因如此,通過對中藥功能藥性的現代科學基礎研究,可以了解功能藥性理論的科學內涵,從而用現代科學的理念來認識功能藥性理論。同時,從認識炮製改變中藥藥性的科學內涵變化規律來詮釋炮製與藥性改變的相關性。

Advertisements

關鍵詞:中藥加工 臨床研究 中藥炮製

目 錄

1 緒論1

1.1中藥及炮製起源1

1.2中藥炮製的意義1

1.3中藥炮製的目的2

2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的關係2

2.1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2

2.2炮製直接影響臨床療效2

2.2.1中藥葯凈制與療效關係2

2.2.2軟化、切制與臨床療效關係3

2.2.3乾熱炮製與臨床療效關係3

2.2.4濕熱炮製與臨床療效關係3

2.2.5輔料與臨床療效關係4

3 中藥炮製對製劑的影響4

3.1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炮製品種的要求4

3.2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的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的要求4

3.3不同劑型及輔料對炮製的要求4

4 中藥炮製對藥性的影響4

4.1中藥炮製對四氣五味的影響5

4.2中藥炮製對升降浮沉的影響5

Advertisements

4.3中藥炮製對歸經的影響6

4.4中藥炮製對毒性的影響6

5中藥加工炮製對有效成分的影響6

5.1對含蛋白質、氨基酸類藥材的影響6

5.2對含無機鹽類藥材的影響6

5.3對有機酸類藥材的影響7

5.4對生物鹼類藥材的影響7

5.5對含糖類藥材的影響7

5.6對鞣質類藥材的影響7

5.7對苷類藥材的影響8

6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的現代理論8

6.1提高中藥的有效利用度8

6.2改變有效成分的量和質,緩和藥性,突出功效8

6.3改變有毒成分的量和質,保證用藥安全有效8

後記9

參考文獻9

畢業論文(設計)成績評定表10

1 緒論

1.1中藥及炮製起源

中藥在製劑及配製成藥之前,大部分需要經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加工處理。這種加工處理的過程,就叫做「炮製」。

中藥炮製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炮製」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稱「修治」。它是根據醫療和製劑需要,研究中藥炮製理論、操作技術及其發展等內容的一門實用科學。「炮」和「炙」從字面上講都離不開火。它反映了古代的製藥情況。現代操作方法雖然已經大大發展和改進了,但「炮炙」的名稱,仍然不能丟。因為中藥炮製方法是根據中藥傳統理論而制定的。中藥炮製不僅實踐內容豐富,而且有它的科學依據。藥材炮製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藥品質量的優劣。

中藥是人類在找尋食物的過程中發現的。古人在使用藥物時,為了便於服食,就必然相應地產生了洗滌、打碎、劈成小塊等最簡單的加工方法。當人類發明了用火以後,不僅能使生食變為熟食,同時也為藥物「炮炙」加工具備了客觀條件。到了夏商時代,由於酒醋和油鹽的發明,以及人們對烹調技術的掌握,對於製藥的發展,又起到了促進作用。由此可知,炮製的起源和發展,既非一個時代所產生,更非某一個人所獨創,而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已有製藥的記載。如《靈樞·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湯,其中應用的「法半夏」,即是制過的半夏。到秦、漢、三國時代,已發明了煉丹術。煉丹雖然不能實現統治階級長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煉過程中掌握了升華、蒸餾等方法,從而促進了製藥化學的發展。到後漢對藥物炮製更為重視,張仲景在他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所用方劑大多數註明了炮製,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黃酒洗等。大約與此同時,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不但把當時所用的藥物功用作了總結,並記載了很多有關炮製的資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為現代所採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不僅在炮製方法和技術上有所改進,而且對製藥工具的選擇也進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補時須用銅刀、石榴皮忌用鐵器、煎藥用瓦罐等,大多與現代科學是符合的。

1.2中藥炮製的意義

藥物炮製是我國醫藥學的一個環節。大部分藥物在用於治病之前,需要經過炮製。中藥材大部分為植物,地下的根莖部分,多粘附泥土:地面上的枝、葉、花、果,多附有灰塵或夾有雜質。有些藥材還留著非藥用部分;整塊整枝的植物類藥材和質地堅硬的礦物類藥材,不利於製劑;有腥臭氣味的動物類藥材,不便於服用;具有毒性的藥材,對機體有損害作用:有副作用和有刺激性的藥材,服后對腸胃有影響;有的藥材未經處理不能發揮某種作用。基於以上情況,採用各種相應的方法,對藥材進行加工處理,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這說明炮製是有意義和作用的。然而炮製的作用是要通過炮製加工,去粗取精的過程,達到提高療效,擴大應用範圍,以適應醫療的需要。因此說炮製是有目的的。

1.3中藥炮製的目的

中藥加工炮製是指依據醫療、製劑、調製的要求對生葯進行各種加工處理的技術。它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指藥材(生葯)經採收后,進行的產地加工。其二是為適應醫療的需要再將產地加工后的藥材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後者被稱為中藥炮炙。但是二者是個有機整體,有時統稱中藥炮製。炮炙是對中藥材以火處理的一類加工方法,炮製二字比炮炙意義更廣泛了,「炮」是指用火加工處理的技術,而「制」是代表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2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的關係

2.1炮製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

中藥多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藥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但也常帶有一些非藥用部分,而影響療效,並且不同藥用部位藥效有異。而原藥材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這就需要通過炮製,調整藥性,增利除弊,以滿足臨床治療要求。所以中醫臨床配方用藥都是用炮製后的飲片。由於中藥成分複雜,常常是一葯多效,而中醫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因此,需要通過炮製對原有性效予以取捨,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某些不利於治療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療需求。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多端,癥候的表現不一,臟腑的屬性、喜惡、生病病理各異,故立方遣葯及炮製品的選用都應考慮這些因素。如:女貞子既能補肝腎之陰,又能清虛熱,且藥性較平和,養陰而不膩,清熱而不損陽氣,實為滋陰補腎之良藥。但生用或制用與病情變化有關,當患者肝腎陰虧,兼有腸燥便秘者,可選用生品,既可補肝腎,又可潤腸燥,二者兼顧,且用量宜大;當便秘已去,肝腎陰虧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時,除調整處方外,女貞子則宜制用,增強其補肝腎之力,避免過用生品又引起滑腸。由此可知,中藥必須經過炮製,才能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要求,所以炮製是中醫運用中藥的一大特色。

2.2炮製直接影響臨床療效

葯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製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炮製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

2.2.1中藥葯凈制與療效關係

葯凈制的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藥效的影響很大。因此,中藥在用於臨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經過凈制處理,方能入葯。從古至今,醫藥學家對中藥的凈制都非常重視。中藥亦要求以凈制后的「凈藥材」入葯,《中國藥典》炮製通則把凈制列為三大炮製方法之一。

2.2.2軟化、切制與臨床療效關係

葯切制之前,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使軟硬適度,便於切制。然而,控制水處理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則藥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療效,並給飲片的乾燥帶來困難。利用蒸氣軟化藥材,應控制溫度和時間,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切制時,飲片不均勻,厚薄、長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就會出現藥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進一步加熱炮製,還會出現受熱不均,生熟不一,藥效有異的情況。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方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若白芍切厚片,則煎煮時間不易控制。煎煮時間短,雖能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方中桂枝、白芍均為主葯,切均薄片,煎煮適當時間,即可達到氣味共存的目的。飲片的乾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飲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時乾燥,就會發霉變質。乾燥方法和乾燥溫度不當,也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特別是含揮發性成分或對日光敏感的成分,若採用高溫乾燥或曝晒,療效會明顯降低。

2.2.3乾熱炮製與臨床療效關係

熱炮製,主要是用火加熱。既是最早的炮製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藥效有明顯的影響。乾熱炮製的各種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應用最廣泛。藥物炒制,其方法簡便,但在提高療效,抑制偏性,減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許多中藥炒制后,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氣,收到啟脾開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麥芽、炒扁豆等。中藥經炒制處理后,能從不同途徑調整藥物的功用,滿足臨床不同的用藥要求。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煅製法常用於處理礦物葯、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葯。此外,煨制、乾餾等法對療效也有明顯影響。尤其是煨制后,藥效常有明顯的變化,乾餾法則常用於製造新葯。如木香生品行氣止痛作用明顯,煨木香則專於實腸止瀉。

2.2.4濕熱炮製與臨床療效關係

熱炮製為水火共制的一類炮製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還有提凈法。部分複製藥物仍離不開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醫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編》有「寒水制硫黃,非制其熱,制其毒也。去毒則硫黃性純,但有功而無過,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記載。濕熱法炮製藥物,其特點是加熱溫度比較恆定,受熱較均勻,因此較易控制火候,加熱時間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條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藥物火候「不及」或「太過」,影響療效。火候不及,達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過,則會降低療效或喪失療效。如何首烏,蒸制時間太短,服后可出現便溏或腹瀉,甚至有輕微腹痛現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時間過長,則會「上水」,不但難乾燥,且會降低療效。川烏煮制時間太短,則達不到去毒效果;水量應適中,若水過少,則水煮中后還砂到火候要求,水過多則損失藥效。

2.2.5輔料與臨床療效關係

輔料製藥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潰的記載。以後輔料種類逐漸增多,較系統地闡述輔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時期資料較多。明代《證治準繩》在論述黃柏的炮製作用時指出:「生用則降實火,熟用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制則治中而不傷。」這說明用不同輔料炮製后其適應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會發生變化。中藥加入輔料用不同的方法炮製,可藉助輔料發揮協同、調節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損益,盡量符合臨床治療的要求。

3 中藥炮製對製劑的影響

3.1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炮製品種的要求

湯劑通常是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素質隨證處方,對藥物的炮製品種要求靈活多變,常根據用藥意圖而定。

3.2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的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的要求

飲片的外觀質量從形態、色澤、氣味、質地來控制。對形態的要求,湯劑比中成藥嚴,對色澤、氣味、質地要求,基本相同。

飲片的內在質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標。湯劑和中成藥對飲片的內在質量都應嚴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藥。一般中成藥的要求高於湯劑。

3.3不同劑型及輔料對炮製的要求

外用劑型,如錠劑、膏劑、洗劑等,系局部用藥,不經消化道,可用經凈制后的生品。中成藥所用的輔料簡化了某些藥材的炮製,如蜜丸製作中也用蜂蜜,除賦形外,其目的部分地與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產時,採用生甘草;用湯劑時,常用蜜炙甘草。某些劑型中,可根據工藝要求,直接以潔凈的藥材適當破碎后入葯。如在中藥注射劑和提取某類或某種成分的片劑中。例黃連素片。

4 中藥炮製對藥性的影響

中藥通過炮製,其性味、升降浮沉、毒性、歸經等都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常常導致功效、用途發生相應的變化,運用於臨床所產生的效應也不一樣。

4.1中藥炮製對四氣五味的影響

不同的中藥,各有其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的不同性味,自古至今,臨床就是憑藉這些偏勝特性治療疾病的。性、味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從性質上對藥物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況,並與治療作用有著若干規律性的聯繫。《本經》有云:「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藥物太寒則傷陽氣,太熱則灼陰液,太苦易傷胃耗津,太辛會損津耗氣,為了適應不同的病情,必須通過炮製來改變藥物的性味,使之產生相應的功效而安全、合理地應用於臨床。如黃連本為大苦大寒之品,生用長於瀉火燥濕、解熱毒,酒炙則可引葯上行,而善清頭目之火;吳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鬱火;經薑汁制后可緩和其過於苦寒之性,善治胃熱嘔吐。現代研究表明:黃連含大量的黃連素(小檗鹼),少量黃連鹼等,具有抗菌、利膽、降壓和解熱的作用。用不同的輔料炮製黃連,其小檗鹼的浸出率不同。以醋制含量最高,姜制其浸出率最低,而且在同一輔料中,濃度不同,小檗鹼的浸出率也不同。再如麻黃生用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作用甚強,多用於表寒證和風水浮腫,但過汗則有傷陰亡陽之慮,對體虛者不宜,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溫偏潤,辛散作用緩和,並增強其止咳平喘的功效。多用於表證較輕的肺氣壅阻而咳嗽氣喘者,麻黃絨較麻黃作用緩和,適用於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炙麻黃絨作用更緩和,適用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體虛患者。現代藥理證明:麻黃含有麻黃鹼、偽麻黃鹼、揮髮油等。麻黃鹼與偽麻黃鹼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偽麻黃鹼還有明顯的利尿作用。揮髮油有發汗的作用,並能抑制流感病毒。炮製后,麻黃與炙麻黃中生物鹼的含量基本不變,但揮髮油損失較大,炙麻黃中

4.2中藥炮製對升降浮沉的影響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於機體的趨向。由於各種疾病在病機和證候上常常表現向上(嘔吐,喘咳),向下(瀉痢,崩漏),向外(自汗,盜汗),向內(表證不解)等病勢趨向,這就要求用於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具有相應的升降浮沉之性。升降浮沉與藥物的性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升浮的藥物大都具有辛、甘味,溫熱性;沉降的藥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澀味和寒涼之性。正如李東垣說:「味薄者升,氣薄者降,氣厚者浮,味厚者沉」。李時珍說:「酸鹼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通過炮製,藥物的性味改變了,作用的趨向也隨之變化。如黃柏性寒而沉,生用苦燥.清下焦濕熱,主治足膝軟弱無力及小便淋澀等;灑炙後作用向上、偏清上焦之熱;用於口舌生瘡;鹽炙後偏於降相火,滋腎水,用於陰虛盜汗;蜜炙後主瀉中焦之火,且不傷脾胃,用於五心煩熱。現代研究表明:黃柏含有小檗鹼、少量的掌葉防已鹼、黃柏鹼及黃柏酮等,具有抗菌、利膽、降酶、利尿、降壓、降血糖及解熱等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對黃柏化學成分的影響較大。鹽炙、酒炙后,其成分基本不變,黃柏炭則由於長時間的高溫處理,致使多種成分被破壞,僅殘留部分小檗鹼,可見黃柏中小檗鹼含量與炮製過程中的受熱溫度直接有關,且其寒性的降低與小檗鹼含量下降相吻合。再如柴胡生品升散作用較強,適用於解表退熱,醋炙后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解郁的作用,適用於肝鬱氣滯之症;用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之功效,用於骨蒸潮熱。現代藥理表明:柴胡含有皂苷、揮髮油等。柴胡生品中揮髮油含量相對較高,柴胡皂苷含量較低,揮髮油清輕上浮,可解表退熱。炮製后柴胡苷含量較高,具有明顯的保肝、降血脂、利膽與疏肝解郁的作用。

4.3中藥炮製對歸經的影響

中藥炮製多以歸經理論作指導[5],特別是某些輔料炮製藥物,如酒制升提,姜制溫散,鹽制走。腎而軟堅,醋制人肝而收斂等。

4.4中藥炮製對毒性的影響

去毒常用的炮製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過炮製均可降低毒性心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較慢,故作用緩和。

5中藥加工炮製對有效成分的影響

5.1對含蛋白質、氨基酸類藥材的影響

蛋白質水解產生多種氨基酸,很多種氨基酸都是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所有的酶也都是蛋白質。蛋白質是一類大分子的膠體,多數可溶於水,生成膠體溶液。一般煮沸後由於蛋白質凝固,不再溶於水。氨基酸大對數是無色結晶體,易溶於水。由於其具有水溶性,故含蛋白質、氨基酸類藥材不能長期浸泡於水中。炮製時加熱煮沸可使蛋白質凝固變性,某些氨基酸遇熱不穩定,如雷丸、天花粉等以生用為宜。對於含有毒性蛋白質的中藥便可通過加熱處理,使毒性蛋白變性而消除毒性。蛋白質加熱處理后往往還可產生一些新的物質,而取得一定的治療作用,如雞蛋黃,黑大豆等經過乾餾處理,能得到含氮的吡啶類衍生物而具有解毒、鎮痙、止癢、抗菌、抗過敏的作用。氨基酸還能和單糖類及少量水分子存在的條件下產生化學變化,生成環狀的雜環化合物,這是一類具有特異香味的類黑素。

5.2對含無機鹽類藥材的影響

無機鹽類大量存在於礦物和介殼類藥材中,在植物藥材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無機鹽,如;鉀、鈣、鈉、鎂、鐵等,它們大多與有機酸結合成鹽而存在。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的鉀鹽,不宜長時間在水中浸洗,否則會造成鉀鹽的流失,降低其利尿作用。礦物藥材一般比較堅硬,不易粉碎,一般以火煅燒,浸醋淬之,實際是以化學處理來改變其物理性狀,使其易於粉碎,如自然銅主要成分是硫化鐵、三氧化三鐵、四氧化三鐵。經煅燒時硫化鐵分解,經醋淬這幾種氧化鐵生成醋酸鐵。這樣自然銅就變酥脆,易於粉碎。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提高藥效。有的無機鹽類藥材含有結晶水,為了增加其收斂性,通常通過煅燒去掉無機鹽分子中的結晶水或者將無機鹽變成氧化物。如;生石膏內服清熱瀉火,主治熱病高燒等症。而煅石膏則外用,治濕疹、癰瘡潰爛,燒傷、燙傷,加工前後用途不同。明礬和爐甘石經煅后,其收斂作用增強。

5.3對有機酸類藥材的影響

有機酸類物質在中藥中有一部分是以鹽的形式存在的,通常以醋制使中藥中的有機酸轉變成遊離的有機酸。有機酸易溶於水,加工時不宜用水浸泡過久,有機酸對金屬有腐蝕性,加工時要避免與金屬器皿接觸,否則易使藥材變色,水處理時宜少浸多潤,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5.4對生物鹼類藥材的影響

中藥必須經過炮製之後才能入葯,這是我國傳統中醫用藥的一個特點,也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中藥在炮製過程中,往往要經過洗、漂、加熱、加輔料等多種處理,使其更好地適應於臨床用藥。現將炮製對含生物鹼類中藥的影響作一概述。1溶解性大多數生物鹼鹽類可溶於水,難溶或不溶於有機溶媒,而遊離生物鹼(除季胺鹼類和一些分子量較低或含極性基團較多的生物鹼外)一般都不溶或難溶於水,能溶於乙醇、氯仿等有機溶媒,亦可溶於酸水形成鹽。11醋因為醋是稀酸,可使遊離生物鹼轉化成生物鹼鹽而溶於水,易被水煎煮出來,而且服后易吸收,加速療效的發揮。炮製研究表明:延胡索醋炒后,其水煎液中總生物鹼含量顯著增高,說明醋炒有利於延胡索生物鹼的煎出,從而增強其止痛的效果。遊離的生物鹼一般不溶或難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劑,如乙醚、氯仿、乙醇等,若與礦酸或有機酸作用則生成鹽,生成生物鹽的鹼類以後則易溶於水而難溶於有機溶劑。

5.5對含糖類藥材的影響

單糖及小分子寡糖易溶於水,多糖難溶於水,但能被水解成寡糖、單糖。因此,在炮製含糖類成分的中藥時,要盡量少用水處理。必須用水泡時,要少泡多潤,尤其注意與 加熱的處理。

5.6對鞣質類藥材的影響

鞣質易溶於水,尤其易溶於熱水,在炮製時水處理要格外小心,鞣質對熱較穩定』,經高溫處理變化不大,鞣質能與鐵產生化學反應,生成鞣酸鐵鹽。鞣質為強還原劑,能被空氣中的氧所氧化,特別在鹼性溶液中能很快變色,炮製過程中亦應注意。

5.7對苷類藥材的影響

苷類易溶於水或乙醇,酒作為常用炮製輔料,可提高含苷類藥物溶解度,而增強療效。處理時盡量少泡多潤,以免苷類溶解於水而受損失,如甘草、大黃等。

6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的現代理論

傳統中藥炮製理論,主要說明炮製是通過藥物生熟的變化和對藥性的影響,降低毒副作用,增強或突出某種療效,來適應臨床用藥的需要。現代研究初步表明,炮製至少可通過下列變化,達到安全有效的用藥目的。

6.1提高中藥的有效利用度

中藥經凈制,可保證藥用凈度和純度。經切制可使其體積縮小,易於煎出、易於過濾、避免糊化。經炮製可改變其物理性狀和化學性質,擴大其適用範圍,在總體上提高原生葯的有效利用度。如:「酒制升提」之說。

6.2改變有效成分的量和質,緩和藥性,突出功效

中藥含多種成分,一葯多效。通過炮製降低次要成分的含量,以突出某一方面的功效。治療脘腹脅痛,痛經,疝氣作痛,跌打腫痛等宜選用醋制延胡索;而用於治療冠心病胸悶、心前區疼痛時,宜選用生延胡索。

6.3改變有毒成分的量和質,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的毒性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治療作用無關的,通過炮製可以除去;另一類是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含量過高,作用強烈,易導致中毒,需炮製降低毒性成分含量,使其既能達到治療目的,又不會導致中毒。

後記

三年的讀書生活在這個季節即將劃上一個句號,而於我的人生卻只是一個逗號,我將面對又一次征程的開始。三年的求學生涯在師長、親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卻也收穫滿囊,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偉人、名人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讚美獻給一位平凡的人,我的指導老師龔來覲。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學生,而您卻是我最尊敬的老師。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思想深邃,視野雄闊,為我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精神氛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置身其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我不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觀念,樹立了宏偉的學術目標,領會了基本的思考方式,從論文題目的選定到論文寫作的指導,經由您悉心的點撥,再經思考後的領悟,常常讓我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裡請接受我誠摯謝意!同時也感謝學院為我提供良好的做畢業設計的環境。最後再一次感謝所有在畢業設計中曾經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和同學,以及在設計中被我引用或參考的論著的作者。

參考文獻

[1]李軍,張淑芳.中藥學專業知識.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33.

[2]李艷玲,張衛強,王淑敏,等.中藥歸經理論的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5):35.

[3]張英,張衛強,王淑敏.鹽制杜仲的炮製工藝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3):21.

[4]徐楚江.中成藥研究,1983:24

[5]王筠默,姜名瑛.中藥藥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60.

[6]徐楚江.中藥炮製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5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