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的瓷器:正統青花瓷器鑒賞

明代正統(公元1436-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朝,前後共14年,政治動蕩,經濟衰退。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皇家頒髮禁令不許民窯燒制黃、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器。

正統青花瓷胎有粗有細,細者潔白細膩,粗者白而不膩,多為民用瓷器。器物底部多為細砂底,有火石紅現象。有的加醬色釉口,還有如刀切,凝脂的膩白釉,有淡卵青復釉斑痕、細縮釉點的底面僵白釉,個別見挖足跳刀痕。

這一時期的青花色料比前前朝精細很多,以國產青料為主,偶見摻用蘇麻離青。青花發色藍中泛灰、深沉幽暗,色料厚處少見黑色斑點,呈黑褐色,撫摸有凹凸不平感,色料淡薄處呈青灰色,個別處泛藍色,少有暈散現象,流釉處呈藍黑色。

Advertisements

正統青花造型繼承了宣德器物,器形飽滿,有代表的器物有雙耳瓶、三足爐、筒爐、龍缸、小魚缸、筆架、梅瓶等。其他器形還有如碗、盤等。其中瓶、爐等琢器出現了帶戟耳和帶座的器形。

梅瓶和宣德時期的大致相同,正統時期只是口部開始內收,而宣德時梅瓶口向外卷;宣德時從肩至腹部線條變化比正統時明顯,正統梅瓶器身線條變化較平緩,肩部不如宣德時期飽滿,足不外撇。

罐與宣德時期類似,大口、豐肩、圓腹,造型向高發展,矮扁的罐形較少出現。

青花孔雀紋大罐,明正統,高40cm,口徑20cm,足徑18.5cm

 廣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通體白釉,上以青花裝飾,頸部繪忍冬紋一周;肩部繪纏枝花;腹部通景繪孔雀牡丹紋,4隻孔雀嬉戲於牡丹花中,牡丹花朵碩大,枝繁葉茂,周圍蝴蝶、蜻蜓、蜜蜂飛舞,近足處飾仰蓮紋,足牆處繪一周青花粗弦紋。此罐造型端莊,青花色澤淡雅,筆法流暢,紋飾採用青花留白手法,使畫面具有立體感。

Advertisements

青花麒麟翼龍紋盤,明正統,高10.7cm,口徑52.4cm,足徑28.7cm

 盤口微撇,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繪一麒麟駐足於松柏、山石與蕉葉間,麒麟所佔空間很大,幾乎佔滿盤裡心。內壁繪四行龍穿行於雲海之間。外壁繪纏枝蓮紋。素底無釉。無款識。明正統時期的青花呈色及畫法與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見明初那種普遍出現的鐵結晶斑。麒麟,作為古代一種祥瑞動物廣泛出現於明代各時期的瓷繪之中,它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徵著吉祥幸福。而紋飾中麒麟與龍紋組合在一件器物上,在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中卻比較少見。

青花松竹梅紋罐,明正統,高33cm,口徑17.5cm,足徑17.5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圈足。造型端莊飽滿。通體青花裝飾。頸飾忍冬紋,肩飾纏枝牡丹紋,腹通景繪月映松竹梅紋,輔以花草、坡地、靈芝等。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代正統朝,瓷器的製作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青花色澤,所體現的時代風格均與宣德晚期署款的官窯器接近,是宣德制瓷風格的延續,但在生產中又有所演變和創新。正統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有兩種,一種為永樂、宣德時期使用的進口青料,青花色澤濃艷;另一種為國產青料,呈色較淡,為灰藍色,這一時期使用國產青料開始居多。造型則直接繼承宣德器物,器形飽滿,瓶、罐類大形器與宣德時期相比差異不大,只是器物口部在正統時期略收,與宣德時器口部外撇稍有不同;器身線條方面,正統時線條變化比較平緩,宣德時線條起伏明顯。紋飾布局方面,正統器青花亦是宣德青花的延續,瓶、罐多採用三段式布局方法:即肩、腹、足三部分。永樂、宣德時瓷器上出現的雲氣紋在正統朝被廣泛使用,一般亦採用外粗線、里細線的畫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