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鄒衍,戰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

鄒衍把五行相勝的觀念與社會歷史變遷相聯繫,創立了一套解釋朝代興衰的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是受五行生剋的規則支配的,而且,在發生更替之前,「天必先見祥乎於民」,以各種徵兆預示變化的到來。

鄒衍創建的這套「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嚇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規範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之施」及於黎庶。卻在客觀上卻迎合了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鄒衍在各諸侯國,受到極高的禮遇。不僅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拭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

「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於消亡。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