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一切思維都是從疑問開始的。孩子有疑問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創新。

實際上,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關鍵看他有沒有質疑能力。因為質疑是檢驗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標誌,也是提升各方面學習成績的基礎。

可是,現在許多學生只熱衷於記筆記,越來越不喜歡提問了。有的是不敢提問,有的不願意回答問題,更多的是不善於質疑。

研究調查顯示,我國小學至高中的學生中,小學生佔13.8%,初中生佔5.7%,高中生佔2.9%,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幾率越來越低。

出現這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我們忽視了孩子質疑能力的培養。

比如孩子回家,家長會問:「今天考了多少分,考得怎麼樣?」當然,家長關心孩子成績是應該的,不過緊盯著分數不放,全家人心情跟隨孩子的名次或憂或喜,長此以往,孩子的創造能力就容易枯萎。

相比之下,西方家庭更關注孩子:「今天向老師提了什麼問題?回答了多少問題?」以此激勵孩子不斷地向老師質疑,向權威質疑,也就不斷地去探索、學習、提高效率。

而且,善於提出問題的孩子必定是善於學習之人,通過閱讀、質疑、解惑的過程,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並且,學到的這些內容會抵達記憶深處,被牢牢記住,不容易被忘記。

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是培養質疑能力的重要時期。從小重視培養孩子質疑能力是提高知識儲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

培養孩子樂於質疑要從激發學習興趣和養成質疑習慣兩個方面入手。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

小孩子喜歡向父母提問,愛問「十萬個為什麼?」其實這是孩子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懷疑、提問、思考和解釋的態度與心理傾向,這正是培養求知慾、思考力的大好時機。

在此,家長千萬要記住不要感覺不耐煩,說一些「就你話多,煩死了」「快點吃飯」之類帶有否定性與敷衍性的語言,這樣會扼殺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

讓孩子敢想會說,培養自信

孩子越長大越不喜歡提問,原因是自尊心過強,放不小面子。害怕說錯,引起同學的笑話,或被多次打擊后(回答錯誤)對自己失去信心。

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與回答,說錯了也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責備,而應該對他積極動腦表示讚揚;如果說對了問得好,要給予確定、激勵,以此增強自主探索的信心。

有關探索性或實踐性的問題,家長也可以參與進去,與孩子一起討論,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去主動思考。

創設有利於質疑的問題情境

家長應儘可能多的給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偉人兒時敢於質疑,長大後有成就」的故事。

如愛因斯坦不迷信權威對牛頓時空觀大膽質疑的故事,瓦特小時候的故事《壺蓋為什麼會動》,魯班小時候的故事《鋸是怎樣發明的》。給孩子樹立勤動腦、敢質疑的榜樣,慢慢培養他質疑的慾望。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圖書,比如《上下五千年》、《百科詞典》等,讓孩子自主去尋找答案,只有這樣才能使他真正喜歡學習、主動學習。

教給孩子質疑、解惑的方法

家長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激發孩子求新求異的創造思維。

就拿語文課本上,《晏子使楚》楚王的三次笑,家長可以問孩子:「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為什麼要這樣寫?這三次笑有什麼不同?楚王是個怎樣的人?這句話在文章中有什麼用?」

首先抓住關鍵的詞語,對標題、標題的開頭、文章的內容、結尾、難點句段進行質疑,加深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能力,找出故事的寫法和自己作文的寫法有什麼不同,幫助孩子識別句子,辨明語氣。

然後引導孩子從故事遣詞造句的妙處質疑,通過換詞比較進行語言訓練,讓他體會到用詞的準確性、形象性,既訓練了語感,又發展了創新思維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

重視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智力品質的核心,也是決定質疑能力的關鍵——直覺與靈感。以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為依據,條件是長期思考與適當休息。

如果缺乏思維的條理性,提出的問題就會雜亂無章;如果孩子缺乏思維的關闊性與深刻性,提出的問題就比較單一,顯得狹隘與膚淺,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就是容易上當受騙。

孩子若能10秒內解決「1+2+3+4+5+6+7+8+9+10=?」這樣的算術題,說明孩子擁有強大的思維獨立性。我們平時說的孩子考慮問題有主見,會客觀評價事物,指的是思維批判性(不迷信權威)。

一個具有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的人,應急能力強,且會根據事態的嚴重性和變化,及時地改變先前的計劃和方案,同時準確迅速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敢於質疑才能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才能讓他們另闢蹊徑,不斷探索。

總之,鼓勵孩子質疑問難,把他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思維的閘門。當孩子各抒己見,聽說讀思的能力增長時,提高學習能力,以及成績就不再是難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