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臉痛」不是牙痛而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就是大家所說的「臉痛」,出現這種癥狀是很容易與牙痛相混淆的,一般發生在面部,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外科病,這種病大多數在40歲起病,而且一般多發病於中老年朋友,女性朋友較多,這種病的特點是:在人體的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閃電樣、燒灼樣、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

近日,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接診一位「臉痛」患者,該患者臉部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經影像學檢查分析此病人患有三叉神經痛。

警惕:三種狀態可加重三叉神經痛

第一、身體缺乏營養

患者是由於觸發點在嘴角處,平時一般就不敢說話、不敢吃飯、不敢喝水,這就造成了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成分,進一步的就會引發疼痛。再加上平時的煩躁的心情,很可能還會加重三叉神經痛。神經是燃燒及消耗糖的組織,若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乳酸堆積侵入腦部,毒化中樞神經系統,使腦組織消耗氧的能力減弱,以至引起暫時性的痙攣。

Advertisements

第二、情緒的過度緊張

這種疾病的患者一般情緒不太穩定,不敢做這個,不敢做那個,平時越怕頭痛頭就越痛,進而就導致了精神刺激,這也是誘發三叉神經疼痛的重要因素。有少數患者因為情緒和心情上放不開,整天心事重重眉頭緊鎖,為可能要到來的頭痛提心弔膽,結果是造成自己心情煩躁,而導致疼痛發作。在同樣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緒鎮靜者比情緒緊張者對疼的感覺要小,疼痛反應輕。

第三、必要的防護不到位

三叉神經痛患者一定要謹慎的善待疼痛觸發點,尤其是在面部,患者的臉部一般都有一個或多個特別敏感的「觸發點」,稍不注意就會觸動引發疼痛,並放射到全身。人們「觸發點」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個點或一根鬍鬚,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臉頰、口角、舌頭和眼睛等處。同時,天氣和氣候變化也是三叉神經痛的易發因素,一旦被風吹著,或是乍熱乍寒,都可使患者的疼痛加劇。

Advertisements

早期有效的治療辦法神經抑製劑

對三叉神經痛在治療方面我們主張還是首先藥物治療。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神經興奮,讓受壓的神經疼痛的感受興奮傳遞被抑制,從而使患者感受不到或者感受到輕度疼痛,常用的神經抑製劑有卡馬西平、奧卡西平等。

手術的選擇患者的決定更重要

藥物治療主要作用是緩解癥狀,原則上,一天最高的劑量是6片,很多患者服用到最大劑量癥狀控制不佳或者疼痛自己已經不能耐受,該類患者就該及時考慮手術。手術時機一方面考慮用藥劑量一方面還是病人自身決定如果確實覺得疼痛難忍,積極要求手術醫生是可以手術。

針對於三叉神經我們採取的微血管減壓術,是顯微操作,手術技術相當成熟。一般在手術之前患者都需要拍片子證明神經與血管有關係,有壓迫或者有環繞,這樣的患者手術后解除壓迫環繞后基本是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有一類患者,雖然片子上看不出有明顯血管環繞壓迫,但是手術通過梳理神經周圍蛛網膜也可以緩解疼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