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大全——期門穴:胸脅滿痛,黃疸,嘔吐,呃逆,腹脹等

期門穴位位置圖

圖解期門穴位的位置

【期門穴的位置】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與巨闕穴齊平)

【相關記載】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乳旁開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橫直巨闕」(《針灸集成》)。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第六肋間動、靜脈。

【穴位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穴名解說

【期門穴】經穴名。出《傷寒雜病論》。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別名:肝募穴(肝經募穴)。

【穴位含義】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1)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期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2)肝經募穴:理同其門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進入穴內后循肝經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

按摩期門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飢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還有治療肝病、蕁麻疹等。

【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氣;配肝俞穴、公孫穴、中脘穴、太沖穴、內關穴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鬱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

【臨床運用】由於刺激期門穴能起到疏肝清熱、利膽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等肝膽和胃腸的病症。現代研究表明,刺激期門穴能顯著改善消化道癥狀,促進黃疸消退及肝臟炎症消退,有利於肝功恢復。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

《千金方》:主喘逆卧不安,咳脅下積聚。

《銅人》: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痢,腹堅硬,大喘不得安卧,脅下積氣。

《大成》:胸連脅痛,期門、章門、丘墟、行間、湧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療方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刺灸方法】期門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期門穴,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3-10分鐘。

【按摩手法】先用手掌輕擦雙側脅部至微微發熱,然後用拇指指面著力於期門穴之上,由輕至重,待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后,再施以按揉的方式,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持續數秒后,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壓3-5分鐘,每日兩三次。

【注】期門穴,擊中后,衝擊肝、脾。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