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國家四個版本的《十二怒漢》,你了解這部經典到被翻牌無數的電影嗎?

這幾部《十二怒漢》內容幾乎相同,講的都是一個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在十一名陪審員認定他有罪的情況下,唯一一位對案件懷有疑問的陪審員說服其他人重新審視案件證據、尋求真相,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大家終於得出了真相,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美版《十二怒漢》 這部獲柏林金熊獎的影片是盧曼特的電影處女作,它將出身自電視界的紐約派導演特有的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中。

這部影片它說明了美國陪審團制度的特點:即不是證明嫌疑人無罪,而是證明該案子證據不夠充分,無法定罪,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寧可放走一萬,不可錯殺一個」的例子。

Advertisements

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導演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在這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

俄版《十二怒漢·大審判》 比較俄版與原版《十二怒漢》,就會發現後者中的陪審團觀點的轉變,都是受到難以辯駁的事實證據的衝擊,而前者中的陪審團之所以轉變,卻往往是由於主觀態度與情感認同的改變。也就是說,後者以理服人,前者更多以情動人,包括最後的結局,落腳點也是情。俄版《十二怒漢》體現一種拋棄成見與仇恨,重尋仁慈與善良,寄望於未來的良好願景,但它所凸顯的也正是難以迴避的俄羅斯當代社會令人糾結困惑的現實。

Advertisements

2007年,米哈爾科夫親自為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放映了該片,看到影片結束時,普京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片中一直有一隻麻雀穿梭於陪審團所在的體育館里,而在東正教教義里,麻雀代表了聖靈的降臨。

日版《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 這一部由國民編劇三谷幸喜操刀,有比較大的戲謔成分,全片散發著神經病般的喜劇氣質,通過一樁弱女子殺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問題,論精神,已經與美版相差萬里。十二人的室內群戲,對導演、表演的難度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客觀地說,這個日版,相比美版、俄版、中國版,簡直是一場事故……不過,在目前比較知名的版本里,它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審員的。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對於美版的《十二怒漢》為什麼沒有女陪審員?有文側面解釋:20年代美國曾出現過先行者,但由於社會接受度及法律條文釋義等方面的巨大爭議,真正公投修法通過一直拖到五十年代。(這裡八卦一條——弗里茲朗的妻子曾熱衷參與陪審工作。但朗自己認為其妻雖心直口快,但本性太過溫善,不適面對謀殺案的審理)

最後中國版本的為《十二公民》 因為目前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編導只好給它改了個看起來挺雷的設定:政法大學家長組成的模擬陪審團。不過在何冰韓童生等人藝老戲骨的演繹下,這場討論仍然被呈現得非常真實可信。

而且由於並不涉及人命,討論更多地轉向了對陪審員內心的審視,加入了不少比較本土化的情節,比如仇富、地域歧視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為了孩子」——所以不妨將之視作是在借鑒了俄版劇作構思的基礎上,對美版情節的補完。可能是因為這場討論完全是虛擬的,《十二公民》對各位陪審員的內心世界、以及這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挖掘,才會尤其深刻、震撼。

其實這部作品和美版、俄版、日版有明顯的區別,就是人物的情感投射遠遠大於對案件的判斷,就像很多人說——日版簡直在推理,而俄版國讎家恨,美版司法正義中版是——因果報應。

那麼多年來美影、日影、韓影、中影都在演一部作品,即美影:美國夢真美好!日影:人性的光輝閃耀在大和民族中!韓影:韓國賽高,做韓國人真好!中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善惡終有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