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學」、「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經過十年修編而成,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而這一套文化體系也一直流傳至今,我們現如今學到的絕大多數所謂傳統文化都源自於此。看上去,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實際上這正是我們這300年來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所在。要說明這個,首先就要了解清朝的來歷。

清朝的建立者大家都知道,來自關外的滿洲人。很多人以為滿洲人是居住在東北的少數民族,實際上大錯特錯。滿洲人老家在通古斯,就是1908年俄羅斯通古斯大爆炸的那個地方,後來被俄羅斯哥薩克騎兵打敗,一部分北上來到北極,就是現如今的愛斯基摩人,一部分沿長白山南下到當時的朝鮮,朝鮮國拒絕收留這批人,因為這批人只會抓魚打獵,不事生產。明朝可憐這群人,就讓他們住到了東北,後來他們趁中原內亂,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的時機,在漢奸的幫助下殺入關內,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黑暗統治。由於滿洲人少,只有幾十萬人,而漢人當時已經過億了,滿人為了防止被同化,被漢人推翻,就強迫漢人更改幾千年的傳統,剃掉頭髮,改穿滿人的衣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剃髮易服」,在這個過程中,漢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死傷幾千萬人,這裡先略過不表。除了從表象上更改漢人的傳統之外,他們還實行了另外一項重要的措施,這就是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表面上是修書,實際上是毀書和改書。乾隆以修書的名義收集天下各種書籍,其目的是要將漢人書籍中對滿清不利的東西全部毀去。對於這些書籍,有三種策略。對於那些流傳不廣的書籍,採取的策略是只收錄書名,而將書籍銷毀;對於流傳甚廣但大眾不太清楚內容的書籍,採取的策略是篡改其內容;流傳很廣且大家熟知的書籍,採取的策略是重新解讀,將其解讀的對滿人有利。

舉例來說,岳飛的《滿江紅》,我們現在知道的版本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而在四庫全書中收錄的版本是「壯志飢餐飛禽肉,笑談渴飲盈腔血」,由此可見四庫全書的真實目的不在於修書,而在於從思想上奴役漢人,從而達到鞏固其滿人統治的目的。

說完四庫全書,再來說說國學。國學這個詞起源於100年前,當時西學東漸,對於滿清政權來說,這是很不利的事情,這些東西如果在中國發展起來,作為底層的漢人就要覺醒了,這是滿清政權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於是國學就應運而生,國學實質上是滿清為了對抗西方文化而產生的一套文化體系,這套文化體系的根源就是上面的四庫全書。

國學,很多人理解為「中國的固有學問」,其實不然,國學全稱「韃清國之學」,根本就不是中國的學問,而是被閹割被篡改的中國學問。中國自古是天下制,封建制,建立的是漢天下,漢文明圈,是一大群國家,國在漢人的學問裡面只是二級機構,所以根本不可能產生「國學」這個稱呼,要有也是「天下學」這種稱呼。實際上,漢人的學問通常稱「子學」,「家學」。子學就是某某子的學問,子是尊稱,如孔子,老子等。而家學則是某某家的學問,這個是在家族內部傳承,不是該家族的人是接觸不到的。所以,以後對於真正研究漢文化的人,不要稱「國學大師」了,那是對他的侮辱,要稱子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就是子學大師,也可以稱楚辭大師,因為楚辭是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

說了滿清的文化體系,現在來說說漢人的文化體系。其實,漢人在歷史上也有過類似四庫全書這種的大型編纂工作,在大明永樂年間就有這麼一部巨著-----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收錄了漢人幾千年的優秀典籍,可惜這些都在滿清的鐵蹄下灰飛煙滅。漢人編纂書籍跟滿人和現在的洋人有很大的不同,漢人講究「述而不作」,對於祖先的典籍原封不動的全部照抄,即使祖先有字寫錯了也照抄不誤,因為這是祖先的學問,如果後人改了,哪怕只是改了一個字也就不是祖先的學問了,而是後人的學問。文懷沙老先生的《四部文明》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編纂的,所以很多人都攻擊他,說他修這個書只不過是照抄古書而已,這說明現在的所謂「大師」學的根本就不是漢文化,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現如今,在廟堂上控制著媒體,教育,宣傳,影視等部門的人基本都是當年的包衣,八旗後裔,所以這30年來我們接受的宣傳,教育全部都是來自四庫全書體系,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奴才教育。

就以這篇文章為開始,我會慢慢揭露四庫全書的真面目,還我大漢真正的榮光。當然,我才疏學淺,知道的還不多,不過我會盡量把我知道的都寫出來,也歡迎大家指正。

晏子春秋

你可能會喜歡